校友原创

航空摄影追梦者(查志伟 原南京地质学校1991 届)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4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1925

   

    查志伟,男,汉族,1972 年生,江西鄱阳人,1991 年毕业于南京地质学校航空摄影测量专业。现任江苏省金威遥感数据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政协南京市第 1314 届委员。

  长期从事航空摄影及遥感应用工作,在数码影像、倾斜摄影、激光雷达、毫米波 InSAR 等领域的新技术推广和应用做出了贡献,持续为基础测绘、城市规划、国土调查、铁路交通、水利工程、园林绿化等政府职能部门服务。为三峡大坝、京沪高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了各类航空影像和测绘成果数据。

  查志伟校友还担任了 131415届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常委;第 123 届南京市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东南大学校友会地质分会理事、东北文化促进会南京工作部副主任等社会职务。





  

我从小爱好航空,喜欢抬头望天。每当看到军绿色双翼螺旋桨飞机(后来才知道机型叫做运-5)在天上轰鸣而过的时候,总是兴奋地难以自恃,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翱翔蓝天。孩童时代还酷爱金庸梁羽生,经常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偷看借来的武侠小说,导致视力急剧下降,戴上了眼镜,彻底断送了当飞行员的梦想。

偶然发现,在南京有个学校居然有航空摄影专业,而且正在 全国各地提前招生,我想这应该是有机会能够坐上飞机的,也算是一个曲线救国的好办法。

1987 年,我刚初中毕业,年龄还未满 15 周岁,没有经过在地质队从事野外工作的父母同意,悄悄地报名参加了那一年中等专业学校的入学考试。考试期间,为了不让家里人知道此事,每天还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等到发榜以后,考试成绩还不错,这才敢告诉家里人。

在那个小中专比大学还难考的年代里,考中专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因为年龄太小,家里坚决不同意。

我很坚持地自行填报了唯一的志愿:南京地质学校航空摄影测量专业,并在备注栏里专门写下了除此之外,不服从任何分配的特别说明。后来知道,很多同学却是在志愿填报栏里写了服从分配四个字,被调剂到这个专业来的。当时,招生老师也正是看中了这个小毛孩的自信、坚持和与众不同,优先录取了我。

每当别人问起此事,在懵懂的年龄里,为什么当时会有这样的选 择,我说,一是因为六十年代从事地质工作的父母响应当时国家号召, 支援祖国大西北建设,从江西搬迁到青海省从事当时最艰苦的地质找 矿工作,他们跑遍了祖国山山水水的豪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来是我自己从小就有种挥之不去的航空情结,航空一直是我的梦想, 正是填报专业里的航空二字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所在的地质队子弟学校一百多人参加考试,最终被中专学校录取的只有四个人。带着一丝幸运和对未来的憧憬,我自己带着行李被褥,独自从西宁火车站登上了开往南京的列车。有种离家出走般的畅快,终于可以脱离家庭的束缚,走一段属于自己人生道路。

在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的绿皮火车里摇晃了两天两夜之后,终于到达了热乎乎的南京。从南京火车站出来,看着人头攒动的那一瞬间, 我心里也多少有点不知所措。好在学校派来了学兄学姐们,打着迎接新生的条幅,热情地帮助我们,连人带行李一起送到学校,并安顿到各自的班级和宿舍。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我知道我来对了地方,自己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

1987  9 月南京地质学校入学报到


一群不识愁滋味的孩子,从全国各地汇聚在一起,大家几乎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既新奇,又有点胆怯。一个宿舍分上下铺住着八个人,确实拥挤但也不觉得难受,晚上熄灯后,还有人唱歌,有人侃大山,总是被值班老师喊出去批评一顿。早晨起床出操时,有人起不来,老师就跑到宿舍掀被子。日子过得轻松诙谐,大家都像白纸一般简洁单纯。在没有网络,没有游戏,没有购物,物质极其不丰富, 一天伙食费不超过一块钱的年代,校门口两毛钱一碗的柴火馄饨,成了我们回味无穷的最爱。

我是在地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在南京地质学校的集体生活。起初确实不会洗衣服、不会缝被子,但是没有了依靠,潜能极速激发,两个月下来就学得有模有样了。

早晨要出操,夜间要自习;有空就踢足球,没事就练长跑;周六周日先到新街口逛书店,然后去中山陵爬山,偶尔还步行看长江大桥。鼓楼邮局是我们的据点,家中寄来的包裹和汇款单是每月的期盼。在石膏矿、排山、安基山一带的实习是最开心难忘的时光,田间地头散步,稻田里捉青蛙,自己动手做饭,日子过的不亦乐乎。

为期四年军事化管理的学习生活,看似严格,但收获良多。逐渐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能够独立生活、勤于思考、体格健康的年轻人。专业课程也全部优秀,同时又一直担任班级和校学生会干部,社会活动和组织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有一年寒假,学校把一百多名家在边疆地区、因为路途遥远或者交通不便无法返回家乡过春节的学生交给我统一管理,如何能把不同年级、来自不同省份尤其还有少数民族的男女同学组织在一起,将寒假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着实费了不少功夫。一方面组织大家参加锻炼和各种球类比赛,同时联系车站、码头、商场和工厂,带领大家勤工俭学,既让大家提前接触社会,又能分享到劳动付出获取的合理报酬。大年三十晚上,还号召大家自己动手,在食堂做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并组织晚会,大家唱歌跳舞,在自己亲手点燃的烟花爆竹声中迎接新年,化解了大家思乡的情绪。

寒假结束后,我把学校划拨给假期留校学生的总共两千元活动经费一分未动交还给了学校,完全靠组织大家劳动的收入,自给自足, 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这种观念和朦胧的市场意识,在没有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也算是难能可贵。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一直到学习结束即将毕业,我们都没能坐上飞机,也没有见过真正专业的航空摄影设备,实习也只是看到了相关图片和资料,这成为四年学习生活中最大的遗憾,我也一直耿耿于怀。当时学校还完全包分配,基本原则是从哪里来,就分回哪里去。随着用人单位对技术人员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工作分配开始有了调配的余地。1991 年夏天,我不但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也放弃了市规划局下属勘察测绘院当时就可以拿到一套住房和煤气包户头的优厚条件,毅然选择了位于珠江路 700 号大院的江苏省地矿局地质矿产研究所,在这里开启了自己的工作人生。

当时的地质矿产研究所是江苏省乃至全国都赫赫有名的地质找矿研究机构,当时的研究所专业人才聚集,基本上都是来自北大、南大、浙大和地质大学等名牌学府,高级技术职称、高学历的科班硕士、博士比比皆是,对于我这个还不到 19 岁的中专毕业生来说,到处都是考验,都是挑战。

之所以选择到这个研究所来工作,一方面希望能够子承父业,继续从事爬山涉水的浪漫职业,还有一个原因是研究所有个叫卫星遥感中心的部门,在当时全国闻名,在专业领域里,卫星遥感和航空摄影有所关联。

我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每天都第一个到办公室,端茶倒水,打扫卫生,腿脚勤快,工作认真。在研究所的卫星遥感中心也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一点点从基础工作干起,创造了很多新的技术方法。多波段陆地卫星影像融合、摄影暗室技术技法、航空影像图镶

嵌和卫星影像解译等技术工作,都能够信手拈来,从容自如。当时研究所拥有全国唯一的一台超大幅面彩色放大机,在我手中制作出了大量巨幅彩色遥感卫星影像图,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图像处理软件的年代,创造了很多光学时代卫星影像的奇迹。

在工作闲暇之余,我自学摄影的技术技法,从构图、光影、色彩理论入手,苦练暗室冲洗和相片制作技术。积极加入摄影家协会,常去工人文化宫聆听大师们的摄影讲座。省吃俭用,购买摄影器材,逐渐成为摄影发烧友中的一员。利用假期参加摄影爱好者采风团,去河西走廊拍丹霞地貌,去额济纳旗拍沙漠胡杨,去九寨沟拍长海藏寨, 去云南红河拍元阳梯田。乐在其中,不知疲倦。

我还喜欢一头扎进资料室,整理历史地形图和航空影像资料,发现居然有标着昭和八年参谋本部字样的我国长江流域部分地 区 1:5 万比例尺的地形图,说明在 1933 年前后,中国还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没有任何保密概念和防范手段,日本人就通过长相与中国人相似,以各种手段偷偷地在中国上海、南京、武汉一带绘制地形图,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还清理出了一批三十年代感光在玻璃干板上的南京市区航空影像照片,这些珍贵照片后来在报纸等媒体上佐证了《东史郎日记》对1937 年南京地形地貌描述的真实性,尤其是证明了 30 年代国民政府高等法院门前确实有三个水塘,最为轰动,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归档整理的五十年代前苏联为我国江苏地区提供的航空影像,为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齐康院士的团队研究苏南城市扩展变迁和淮安周恩来

总理纪念馆设计、上海师范大学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土墩墓考古等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航片资料。

三十年代的上海市


工作能力和虚心好学,也得到了部门、研究所和地矿局领导的肯定,尤其是在基于历史航空影像数据的服务,既填补了研究所专业领域的空白,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飞翔在蓝天从事专业航空摄影,一直是自己的梦想。

在刚到单位报到的那段时间,江苏发生了多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省政府商请空军某总站派侦察飞机对苏南地区进行侧视雷达扫描,为防汛指挥提供第一手的决策资料。作为技术服务单位,我们研究所承担了相关数据处理及解译工作,为了尽快拿到数据,我被派往位于北京南郊的南苑机场,与侦察部队进行资料交接。这时候,我才第一次远远地看到刷着国旗的里尔航空摄影飞机,由于保密等原因,不能靠近,也不许拍照。这种心生敬意的印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当时,江苏地区还没有专门的航空摄影飞机,我就跑到大校场, 一级一级从下往上找关系,跟部队的领导套近乎,谈军民共建问题, 商量怎样利用军方飞机训练之余的时间来支援一下地方建设。经过多次改装和尝试,创造性地把侦察相机挂在轰炸机的弹舱里进行航空摄影,没有 GPS 导航,就靠领航员目测;没有自动曝光,就靠计算器加秒表。在军地双方的密切配合下,首次成功地完成了南京(宁)--连云港(连)一级公路的选线选址工作,效率和技术质量均得到用户的肯定。旗开得胜,信心倍增。

部队用于侦察拍照的相机,没有消除光学镜头畸变差,无法达到 测绘精度的规范要求,我又跑到中央门黄家圩附近的江南光学仪器厂, 与老专家们进行商讨,将该厂正在研制、还没有投产的航空摄影设备 航甲-18 和航甲-23 拿去试验。一步步改进,一次次试飞,吃了很多苦头,也走了不少弯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成果通过了江苏省测绘 局质量检查和验收,符合《测绘规范》的各项技术要求,同时也得到 了业界的认可。部队有部队的优势,也有体制上的不足。从当初几个小项目开始,到越来越多的用户上门,航摄项目像雨后春笋一般涌来。部队有自己的训练任务,使用军方飞机的行为已经无法持续,迫切需要解决飞机使用的问题,选择地方通用航空公司的飞行器迫在眉睫。

九十年代在浙江义乌机场,使用运-5 飞机进行航空摄影

  

当时常州飞机制造厂成立了一家通用航空公司,购买了运-11 和运-5 型飞机,苦于没有飞行业务,大家一拍即合,正式开启了本地航空公司搭载本地设备为江苏本地服务的先河。至此,江苏地区终于有了自己的航空摄影作业队伍,填补了空白,结束了江苏省内没有航空摄影队伍的历史。

初期,技术薄弱,经验欠缺,全凭胆子大热情高,各种条件先天不足,也着实闹了不少笑话。我们当时给淮阴和淮安市搞航空摄影, 由于买到的彩色航空胶卷感光乳剂涂布不均匀,冲洗出来的航空影像达不到要求,几乎血本无归。给徐州市政府会议大厅提供一套徐州市彩红外航空影像图,由于质量问题,也是颗粒无收。

痛定思痛,我们必须下决心解决管理问题和技术问题。从技术设计、飞行领航、航空摄影到药水配制、胶卷冲洗、像片拷贝、质量检查、成果验收等环节和工序,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使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到精益求精。

在完成了有影响力的沪宁高速公路选线及一系列城市规划、 水利电力、铁路建设等项目后,我们的基本技术日趋完善,成果质量逐步稳定,服务态度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改革的春风再次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砸铁饭碗破墙开店的大潮一波又一波涌来,大家都不知所措,如何应对这股全民经商的大潮,研究所领导显然没有思想准备,我主动请缨,通过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划拨了价值 36 万元的设备, 成立了名为江苏省航空遥感中心独立法人实体,自己担任该中心的法人代表,开始代表研究所对外从事经营活动。

在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该干什么、能干什么的时候,我们所在的部门响应号召,还积极练摊,曾经卖过俄罗斯方块游戏机、福建石狮生产的旅游鞋,当年社会上假钞盛行,我们甚至还销售过浙江海宁制造的伪钞识别仪,在号称全民经商的年代,这些所谓的经商,放在今天来看,一切都显得那么稚嫩可笑。但是通过这一系列简单、没有多少盈利的经营活动,骨子里那一点粗浅的市场意识被点燃了。

我们单位门口就是著名的珠江路电脑一条街,每天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来人往,也亲眼目睹了众多电脑行业的创富英雄站起来,又倒下去。但正是这些真实的经历,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

计划经济的思维无法解决市场经济的问题,研究所因为人才济济, 长期弥漫着学术争论的氛围,也常常引起人格之间的对立,工作和管 理中的冲突时常发生。墙外已是改革春风遍地吹,墙内还是一如既往 地论资排辈,老迈臃肿。面对这种变革和反差,已经 25 岁的我,有 些踌躇满志,渐渐地坐不住了。

地质地勘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渐在走下坡路。1997 年元旦过后,我放弃了事业单位的正式编制,离开了奋斗了将近六年的工作岗位,尝试着下海创业。在锁上自己办公室大门的那一刻,虽然对大院生活尚有些留恋,但是也走得非常坚决,义无反顾。

自筹一部分资金,又借了一些钱,注册成立了南京雷斯遥感技术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一心一意地从事喜爱并希望为之孜孜不倦奋斗的航空摄影事业。

创业之初,困难重重。一开始公司只有三个人,我的合伙人负责财务和内部管理,驾驶员开租来的普桑轿车,我自己则负责跑市场、负责上飞机摄影、负责全部的技术工作,一个人将航空摄影的全部工序从头干到尾,年轻不知疲倦,走路都是一步迈三个台阶。

在绿皮火车慢悠悠爬行,跑一趟上海来回需要三天时间的年代,出远门时,我们都舍不得坐卧铺,硬座车厢还经常没有座位,就铺张报纸坐在地上,出差住招待所的房费经常不到十块钱。军用机场大部分都在荒郊野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有时候不得不借宿在老百姓家里。空中飞行作业时,一个架次飞行都在五、六个小时,不敢喝水, 因为航测飞机上没有马桶。经常啃压缩饼干充饥,经常错过饭点,无法按时进餐,饥一顿饱一顿。

飞机落地后,没时间休息,还要配制显影和定影药水,自己冲洗拍摄过的航空胶卷,一筒标准的航空胶卷规格是 25 厘米×152 米, 长度和重量都很夸张。在暗室全黑的环境下,将它们一筒一筒冲洗出来,显影、水洗、定影、再水洗,到晾晒,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非常耗时耗体力的过程。用户因为项目工期的问题,经常就在机场门口等着拿资料。每逢飞行日,一天下来工作时间都超过十五个小时,工作强度之大,一般人难以承受。

自从成立自己的公司后,我们承担的第一个任务是苏州吴江市

(松陵镇)55 平方公里的 1:4000 比例尺黑白航空摄影,委托单位是吴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合同额虽然只有 5.5 万元,这个项目却是开山第一斧,具有里程碑式的纪念意义。

后来陆续又完成了武进--宜兴运河、泰东运河、鲁汀河、引江河、滁河、外秦淮河等一系列河道整治项目和泰州姜堰、沿江高速公路

(江阴--嘉定段)等公路选线项目。同时我们积极走出江苏,第一次在省外拿到了浙江省余姚市全境 600 平方公里的航摄合同,第一次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了高清晰度、大比例尺航空摄影服务。

  

2005 年的中山北路(鼓楼--虹桥附近)

  

经过红红火火的市场洗礼,基本形成了一套航空摄影的服务体系, 项目规模虽小,但是利润丰厚。一年下来,除了还清借款外,还有了 一些可观的积蓄。1997 年底,买了第一辆桑塔纳 2000 型轿车,车价

19.80 万元,加上购置税养路费保险等等,总共花费了当时可以买两套住房的价格,拥有了人生第一辆车,使奔波和出行更加方便。1998年初,又在龙蟠中路大中桥附近买了一套办公用房,有了相对固定的经营场所。至此,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大家还没有大规模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时候,获得了一点商机,创造了一些利润,把公司经营的羽翼渐渐丰满起来。时间转眼到了 2004 年,从离开研究所下海创业,整整过去了八个年头。这八年来,中国正经历了大规模的转型和建设期,我们的遥感公司也算顺风顺水,为江苏和周边省份的测绘、国土、规划、交通、水利、电力、铁路、环保、公安、农业、林业、海洋、地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部门和行业提供了大量的航空摄影飞行服务,累计完成大大小小的各类项目 600 多个。

尤其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大坝、京沪高铁等全国重大工程项目的选线选址工作,都有我们的身影。虽然这些贡献都是隐形的, 我们也都是做了无名英雄,但是却乐此不疲。这些年也是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利用执行这类任务的各种出差机会,看过了祖国大地的山山水水,也几乎走遍了中国东南西北的每一个角落。

我自己作为航空摄影师,一直亲力亲为,在一线参与飞行,在运-5、运-11、运-12、塞斯纳208、奖状等固定翼航摄飞机上一共工作了 4700 多小时,创造了行业内让人仰慕的纪录。这个飞行小时数甚至超过了很多飞行员的飞行时间,在圈内,年龄不是最大的,但从业资格却是最老的。

在这些年的空中飞行作业生涯里,也是惊险不断,曾经碰到过飞机迫降、飞机迷航、无线电失去联系,也遇到过飞机落地冲出跑道、飞机在中俄边界出境、飞机被风筝刮住机翼等等意外和安全事故。每一次都是事后回想起来感到有些后怕,但每次身处其中,又无所畏惧。一次次险情,一次次化解,总在信奉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中,又一次次重新上路启程。

平时一直都在关注行业里世界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也深信在国家行业规范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一定是企业先行,企业主导,推动着各类新技术的前行和发展。

我们也是在全国第一个正式使用 DMC 数码航空相机的公司,当时,这台相机的硬盘存储虽然只有区区 850G,但是售价却高达 1470 万元,价格无疑是天文数字般的昂贵。这样一台相机的价格,当时在南京不是特别核心的区域可以买到 50 套住房,但是,我们没有选择买房子,却很坚决地签署了购买数码航空相机的合同。

2003 年,在全国同行热切的注视中,我们组织中国第一台数码航空相机在江苏常州洪庄机场的试验飞行。当看到第一张航空数码影像时,我只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感受:震撼!

  

地面分辨率为 5 厘米的数码航空影像


任何新生事物的认知确实都需要一个过程,数码相机引进中国后, 一开始质疑声音不断。顶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我们很自信地把这台设备的优秀性能展现出来了,并告诉大家,垄断感光材料行业一百多年的柯达公司都要关门倒闭了,胶卷都无处可买的时候,数码相机为何不是个发展方向呢?

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个决定的正确性。没过几年,胶片摄影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数字时代迅速到来,很快蔓延到各行各业,航空摄影也不例外,从此也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2005 年开始,国家测绘局开始从测绘资质上规范航空摄影企业的管理,政策和法规滞后所带来管理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当时涌现出来的很多新兴公司,先上车后买票。市场热烈欢迎,行业主管部门碰到的都是新生事物,先管之不及,再秋后算账。

我们的航空遥感数据公司做的风生水起,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快成为众矢之的。因为没有相关的测绘资质,约谈、调查、处罚随之而来。我细心地找出了《测绘管理条例》的条文漏洞和管理缺陷,据理力争,最终行业最高主管部门做出了历史原因, 不予追究,免于处罚的决定。并由此催生了一个新的名为测绘航空摄影管理资质,因为我个人的经历,此事成为一个分水岭,在行业内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跟管理机构达成和解之后,我把自己的公司进行了清算注销,人员遣散,自己赋闲在家,闲下来之后,终于有时间、有机会四处走走, 到处看看。在从事专业工作的若干年内,我心无旁骛,一直在潜心修炼专业技术,也错过了人生路上很多的风景。在蛰伏休整的两年里,我开始频繁出国,去开拓视野。先去欧洲,游历多国,看建筑、看博物馆, 了解欧洲各个阶段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2006 年,在北纬 68°的美国阿拉斯加爬雪山

  

又多次踏入美国,看自然风光,在阿拉斯加、黄石、优胜美地、大堤顿等国家公园流连忘返。去斯坦福、华盛顿、马里兰、杜克、密苏里、堪萨斯等知名大学参观,还借机考察了美国 SAT 高考、注册护士考试、大学生游学、节能环保材料等项目。在 iphone 还没有出现手机的时候,我们就预感到苹果产品未来的巨大市场,于是我们买回来大量 iPod Touch,组织团队潜心研究,与合作伙伴共同投资成立了魔盒科技公司,开发苹果 APP 的各种应用产品。在当年南京地区,IOS 开发人员严重匮乏的时期,我们用高薪将所有能网罗到的IOS开发人员都招至麾下,曾经引起了业内的轰动。现在回头看过去, 也很敬佩我们自己当年的眼光和胆识。

2006 年初,南京市青年联合会换届,我在 33 岁的时候当选为市第十三届青联委员。青联是以共青团为核心力量的各青年团体的联合 组织,聚集了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的青年才俊和业界精英。我在科技 教育界别组积极组织和参加各项活动,受到了其他委员们的一致好评。在青联这个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上,积极地相互学习和交流,善于找差 距,担任青联委员所带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收获良多,也迎来 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2011 年,又当选为第十四届青联常委,担任科技界别组主任,2016 年,又继续留任为第十五届青联委员。

2006 年,为了推动南京市户外运动协会的发展,在市领导的关怀下,中山陵园管理局作为东道主,参与发起成立了南京市户外运动协会,我被推选为第一届南京市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并且连任三届至今。南京市有良好的户外运动基础,各种活动层出不穷,拥有一大批专业的户外运动高手和玩家,尤其是户外用品店群体,在全国极具特色。各类登山、划艇、自行车、探线、培训俱乐部应运而生,比赛活动丰富多彩,每年由协会主导的帐篷大会更是全国知名,参与者众多。

在四处游历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能有时间静下心来做一些思考,眼界越发开阔,心态更加平和。

  

  

休整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理想再次起航。2006年底,注册成立江苏省金威遥感数据工程有限公司,业务范围与省测绘局的上下游业务紧密合作,以全新的面貌开展各项航空影像数据获取技术服务。

在公司成立之初,以最快速度直接获批国家测绘局甲级测绘资质证书,这在资质管理极其严格的测绘行业,也算绝无仅有。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7 年国家启动的第二次国土资源大调查,急需高清晰度影像数据。当时全国范围内几乎没有大面积覆盖的航空影像,只能用分辨率不高的卫星影像做调查地图,卫星影像良莠不齐,清晰度和影像质量都达不到要求。我们迎难而上,快速反应,在很短的周期内,拿下了江苏全省 10.26 万平方公里 0.2 米分辨率的航空影像,制作成 1:5000 比例尺土地调查底图。标准高于全国1:10000比例尺底图的水平,展现了经济强省、测绘大省的风格,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了一个精益求精的典范,实现快速获取航空数据为政府各职能部门提供服务,探索了一条新路。

从此,公司每年都为政府提供一套全省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统一标准,统一时点。实现一次投入,各部门免费共享。既能满足各方面的技术要求,又能避免政府重复投入,大大节约了财政资金。我们的这种做法,被测绘行业称之为江苏模式,并在全国推广。

我们每年获取的专业航空影像数据,在我国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地理国情普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建设用地调查、不动产登记等国家级的登记和调查项目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即将启动的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自然资源审计工作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资料来源。

在相对狭窄的专业细分领域里,我们一直在引领潮流。人员规模、设备数量、营业收入、业绩诚信考核等方面均名列前茅。在数码相机、激光 LIDAR、倾斜摄影、毫米波 INSAR、航空影像处理等技术领域, 都走在行业的最前列。

  

2013 年,在奥地利维也纳,体验钻石 DA-42 飞机

  

由于在产业链上游的优异表现,2011 年,上市公司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383)向我们抛出了橄榄枝,收购了江苏省金威遥感数据公司 51%的股权,从此,公司搭上了资本市场的快车。

我们目前保持十五架以上的固定翼飞机,在全国各地从事航空影像数据获取,分辨率从 5 厘米到 20 厘米不等,以每年 60 万平方公里左右的速度逐渐实现大面积覆盖,一年获取的数据量大于 2  TB。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能够合理合法地为中国每个老百姓提供服务。

未来若干年,是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持续发展的时代,是无人机送快递、汽车实现无人驾驶、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等技术日趋完善的时代,在地理信息产业大军中,我们借助资本的力量,进一步发挥特有的技术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扬创新精神,期待能够创造新的辉煌。

  

与业界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老先生在一起




本文原刊于:南京市政协教卫文体委员会出版的第123期政协文史资料(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