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原创

改变我人生命运的英语情结 ( 杨萃青,62级自动控制系电子计算机专业)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4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939

(本文转载自2020年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78届纪念文集第一卷)

   

      1944年,我出身于江苏苏州的一个普通家庭。祖父是苏州郊区,阳澄湖畔一个小村庄的沒落地主。父亲成年后,因不满乡下的农村生活,独自一人到苏州成了家,并在上海与人合伙经营百货商店。因时局混乱,加上经营不善,百货店在解放初就因资金短缺而关闭。后一直在上海做小生意讨生活。到五十年代初,成为上海黄浦区百货商业部门的一名职工,一直到七十年代退休后才回苏州家中。

    本人家庭虽称不上书香门第,但父母都笃信读书的重要,决心倾尽全力供家中连我在内共五个子女都读完大学。大哥解放初毕业于浙江大学,后去刚组建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姐姐五十年代毕业于上海医学院药剂专业,后去北京从事外贸工作。二哥六十年代初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后去航天部门工作。三哥1963年毕业于苏北农学院,分配至北京农业学校任教。改革开放后,去南方从事外贸工作。当年,我父亲工资菲薄。记得我上小学、初中期间,有好几年时间,要靠变买家中值钱的东西来维持日常生计。直到大哥、姐姐毕业工作后,给家中生活补贴,家中生活才得以逐步改善。

      1958年秋,我考入了称作苏高中的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苏高中起始于1904年创办的苏州府学。虽然历经时代变迁,但其坚持学生为上,高质量教育的宗旨始终不变。解放后成为江苏省以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中等学府。当时学校每年召收十个班。班次由一班到十班,每班40——50人。其中一班到六班为俄语班,七班到十班为英语班。班次以年令来编排,一班和七班年令最小,并都是男生班。我被分配在七班学习英语。从此开启了我与英语学习的不解之缘!

    记得,教过我们班英语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年长的徐老师,他体形高大,声音宏亮。上课时口若悬壶,滔滔不绝。另一位是刚从学校毕业,当过口译的范老师。她身材娇小,温静文雅。在课堂上字正腔圆,涓涓细流。他(她)们两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从我自己组装的矿石收音机,和家中的中、短波收音机中,有时能收听到英语电台中文广播的英语教育节目及英语的新闻广播,从而使我产生了对学习英语的极大兴趣。

     一九六一年高考,自己根据我平时的成绩,信心十足,准备一搏,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为第一志愿。那知道,发榜通知一出,自己名落孙山榜上无名。我们班与苏高中其他班一样,一反以往70%-80%的彔取率,全班仅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考上了大学。但是自己并不气馁。尽管自己认为那时我的家庭出身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自己还是要凭真本事再博一次,决定来年再考。

    一九六二年高考,由于蒋南翔部长执行了以考试分数线为彔取的标准,自己顺利的以第一志愿考上了南京工学院自动控制系计算机专业。入学时作为班上01号学生,并被指定为第一学习小组的组长。进入大学后,自己充分利用大学中优越的学习条件,釆用了分时操作的方法,合理分配时间。除了上课外,利用平时走路、洗滌、和课外活动等时间,将要做的课先在脑中盘算好,然后在中午休息或自习时间,一气呵成将所有布置的作业完成。这样,我就争取到很多空余的时间。期间自已参加了学校广播站机务组,完成定时广播的值班,以及线路和设备维修等工作。另一方面自己化了更多精力在外语上,很快通过了英语各级的考试。并开始直接阅读英语原文图书和杂志,也开始自学德语和日语。自己经常在自习时间到学校图书馆查找英文杂志和书籍。由于当时图书馆工作人员,特别是外文图书检索人员缺少,有几次图书馆的徐师傅,让我直接进到书库去找寻我要借的书。当我沿着狭长的楼梯,爬上原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书库的顶层,看到周围塞满图书,尘埃累累的书架,连走廊地上也到处堆满了图书。自己心中十分震动,真是感到书海无涯,人的精力有限,自己一定要加倍努力,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当时由于囯内外汇不足,无法购买许多外文原版书籍,因此就出现了内部发行的外文印影版图书。这些书都是通过各地新华书店的外文部门专门开辟的内部书店来发行。内部书店要凭学生或工作证进入。而这些内部书店成了我每次外出到一城市必到的地方。如上海福州路外文书店二楼,北京王府井外文书店二楼,以及南京和苏州的内部书店更是我常到之地。每次去总要选购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书籍,实在也化费自己不少的零花钱。另外,自己除了对外文科技书籍有兴趣外,也经常浏览如北京周报和中国建设等政论性杂志。还常购买一些毛主席文章和中央文件,公报等英文单行本,拿它们和中文原文对照着读,以此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大学前三年,比较顺利的完成了各门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到1965年,全年级同学下乡参加四清运动九个月。回校后,复课没有二、三个月,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文革中,虽然自己参加了造反派,但总的还是属于消遥派。一有机会还是要回到自己有兴趣的英语学习中。直到1968年毕业,也就没再上什么课了。六七年夏,为躲避南京造反派的武斗,自己在上海父亲处住了几个月。当时,上海因一月风暴造反派掌权,局势相对稳定。而南京路上人民公园隔壁的上海图书馆仍然开放,凭我学生证可以到阅览室借阅外文原版科技杂志。我发现此事后,如获至宝,经常光顾,一耽就是大半天。上海图书馆建筑紧靠在原上海跑马场看台的边上。每当我阅读间歇休息时,站在跑马场看台边,眺望人民公园远景,不免古今中外,浮想联翩,感慨万千。联想到刚阅读的科学的美国人计算机世界等杂志中的文章,更坚定了自己探索未知世界的决心。19689月,毕业后我被分配至山东胜利油田,从此结束了我的大学生活。

    到胜利油田报到后,被分配至釆油指挥部。先是到最基层的采油队劳动,参加三班倒的井上值班工作。主要是负责油井上油压、油温的定时记录,以及油井的维护和保养等工作。胜利油田地处黄河入海口附近,周围人烟稀少,一片盐碱土地。因此,自己业余时间,没有地方可消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油田基地(总部)处发现有一个油田图书馆。其中,有一些英语的、有关石油工业方面的过期杂志,可以外借回队中阅读。获此情况后十分高兴,立即办理了有关手续,成为图书馆的常客,定期借阅英语杂志回队学习。队中工人师付,看到这些装订好的大厚本英文杂志,虽有些好奇,也并沒什么大的反应。从此自己有了地方消磨我的业余时间。在基层小队过了二、三年后,我被调到属于科研机关的釆油攻关队,主要负责研发油田开发中需要的电子设备。为此,自己的英语能力也有了一些用武之地,如翻译一些有关的外文专利和查找其他外文科技资料等。其中有几年与上海有关科研单位合作,自己有机会在上海长期出差。出差期间,平时在合作单位上班,每到周末就去上海图书馆阅览室,浏览我感兴趣的各种外文期刊。而此时攻关队也有一些经费,可供订阅少数外文杂志,我力促队中订阅了如新科学家等外文期刊。这样,自己就更容易读到有关外文资料,跟踪囯外科技发展的前沿消息。一晃在油田就过了十年,1978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在胜利油田的生活也划上了一个句号。

      1978年,在我一生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三件大事相继发生了。第一件事是,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和等待,七八年元月我被批准调回苏州故乡工作,分配到当时生产130小型计算机的苏州第一电子仪器厂。这样我回到了本人兴趣所在的计算机行业。第二件大事是,我们唯一的儿子在3月降临人世。我和夫人从此担负起养儿育女的父母责任。遗憾的是,在我调回苏州仅九个月后,我又单身一人去北京学习,将自己当父亲的责任都丢给了我夫人。更为甚者,8010月我又赴美学习,夫人和儿子直到五年后才来美全家团聚。第三件大事是,在文革后恢复的第一次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我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还是在1977年底前,在油田听到有关恢复招收研究生考试的消息。

    当时自己还不知道很快会调回苏州,而考研是我多年的宿愿,因此经领导批准,自己很快在油田报考了科学院计算所蒋士騛研究员的研究生。当时确定的考试地址是山东济南。78年初我调回苏州后,经过与家中人商量,觉得既然已报了名,还是不要错过这次报考的机会。因此,我到苏州当地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要求将考试地址换到了苏州。尽管在上述几件事情的干扰下,我没有真正作好准备,还是顺利参加了考试,发挥也算正常,其中英语成绩较为突出。经过在苏州的初试和北京的复试,最后蒋老师收下了两名编制属于计算所的研究生,以及我和另外一名清华毕业生。我们两人被编入研究生院师资班,在学习上师从蒋老师,在编制上隶属于研究生院计算机教研室。

    七八年十月,研究生院正式开学。入学后,依据我的英语成绩,我被编入由外籍教师玛丽沃特(Mary Van De Water)女士主持的英语甲班。玛丽女士性格开朗,精力充沛,在课堂上及课后与学生打成一片。当时班上二十多位同学,来自科学院各院所。经过几学期的努力,大家的英语能力,特别是听力和口语都有长足的进步。记得1979年寒假,玛丽女士顺京沪线南下到沿线多个城市旅游。各地都有班上相应同学负责接待。班上另一个苏州同学吴真(后考上李政道先生研究生,现为罗格斯大学教授)和我负责在苏接待。玛丽女士身背双肩包,与我们一起挤坐公交车,游览了拙政园、虎丘等名胜,还品尝了当时有名的绿杨小馄饨。玛丽女士那种不求奢华,亲历亲为的精神值得人们称颂。

    另外,通过玛丽女士的提倡和引导,以及研究生院领导的支持下,从79年下半年开始,研究生院掀起了一股直接申请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大学自费留学的热潮。有些同学行动快,捷足先登,到1980年初已收到了国外大学录取和奖学金的通知书。其他同学看到了也跃跃欲试,纷纷加入到寄发申请书的大潮中。当时,我因考虑到儿子刚出生,没有马上行动,持观望态度。但是命运的女神又一次眷顾了我。8045月份,研究生院计算机教研室杨学良主任,将一份由李佩老师处转来的美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研究生入学申请书给了我。当时教研组认为我英语成绩较好,可以马上赴美学习,录取的机会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当然不能推辞,毅然的接受了下来。随后,我迅速投入了发送申请材料的准备工作。首先取得了蒋老师的同意,由他和他邀请的计算所范新弼研究员给我写推荐信。另外我与母校联系,请当时南工计算机系主任王能斌教授也给我写推荐信。而玛丽女士也高兴的为我推荐。这样,我很快的将一切所需的申请材料发了出去。没过几个月,9月中旬我就收到了威大计算机系发来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因时间仓促,已过了申请奖学金的期限,而我入学的日期也要到1981年春季。接到通知书后,经计算机教研室上报科学院,科学院即批准我为公费留学生尽早赴美。19801022日我踏上了赴美的征途,心中充满着面对一个未知世界的期待和徬徨。

    到威大后得知,当时系里以犹太教授为主,系里没有中国,包括大陸、台湾和香港来的教授。从78年开始,计算机系接收了九名从中国大陸来的研究生,其中大多数为78年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后直接送往国外学习的研究生。九人中有五人在威大计算机系取得了博士学位,而其余四人因不同原因转到了其他学校学习。在我入学这一届,只有我一人是从中国大陸来的,事实上在这以后五、六年中,威大计算计系都没有再接收从中国大陸来的博士研究生。我于81年春季正式注册就读。由于在英语上未遇到什么困难,在三个学期内我就以39/40的平均成绩,完成了计算机硕士要求的所有课程,取得硕士学位。从82年秋季开始,自己获得了系里的TA(教师助理)的职位。从此不再需要国家负担自已在美学习和生活的任何费用,后来还归回了小部分国家为我支付的费用。在这以后,我就为通过系里的博士资格考试作准备。当时,威大计算机系在全美所有大学中排名在前十名内。系里除从美国各州来的学生外,也有从世界许多国家来的留学生。光从亚洲学生中看,有从如国立新加坡大学、新加坡南洋高等理工学院、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香港大学、以及印度高等理工学院等来的学生。在资格考试中,学生之间的竞争还是比较强烈的。我在83–84年间,顺利的通过了所要求的三门专业课程的考试。其中尤其在我主修专业的课程考试中,取得了当年系里最好的成绩,也算是为中国大陸来的学生争得了一点小小的荣光。为此我被接收为RA(研究助理),加入到当时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的,由威大计算机系多个专业的教授们共同倡导的一个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团队。此项目的研究目标是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和开发,将80PDP—11的小型计算机用环行局部网络连结成一个分布式系统,并在其上实现当今所谓的云计算。在参加此项目的近三年中,自己一方面承担了分布式系统系统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另一方面师从刚从加大伯克莱分校取得博士学位来威大任教的巴特米勒(Bart Miller)教授,完成了分布式系统性能评估的博士论文。从而成为米勒教授指导的第一个博士。

    在威大计算机系完成博士学位后,我于1987年秋季进北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计算机系任教。随着美国人口逐渐南迁的倾向,德克萨斯州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以满足逐年增加的学生的需要。北德大地处德州第二大城市达拉斯(Dallas)的北边,是由原来的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扩大而成。其目标是要成为德州北部地区的一所以科研为主导的重要高等学府。当时全校约有两万多学生,计算机系有学士(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系里共有各类教授二十多名。我是系里第一个从中国大陸来的教授。经过数年的努力,我取得了终身教授的职位,并在后一度担任了研究生协调委员会主任。负责研究生录取,奖学金分配,和研究生学位管理等事项。

    在此期间,我促成了当时系主任保尔费舍尔(Paul Fisher)教授和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机教研室主任杨学良教授的互访。并扩大招收了来自包括中国大陸、台湾、香港、新加坡、以及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留学生,其中也有数位从科学院研究生院来的学长们。九十年代初,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美国一度掀起了通过互联网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通话技术的热潮。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互联网与电话网络整合,从而实现电话与电话之间利用互联网直接通话的倡议,得到了很大的反响。为此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发文作了报道。同时,也有数家电讯公司,如AT&T等主动与我联系。因此在1996年夏天我决定下海,加入到在南加州圣迭戈市的一家小型电讯公司,后来我干脆辞去了北德大终身教授的职位。事情往往总不能随自己的愿望而发展。此公司因高层管理只重视吸引外部的投资,不注意技术的创新和开发,逐步迷失了方向,前途不明。因此两年后我就跳槽去了地处硅谷的一家高科技公司。

    19987月,我进入了Intuit(直觉)公司。作为一家软件服务的公司,其主要产品为个人、商业财务软件,以及联邦和各州的个人与公司的报税软件。此公司在硅谷小有名气,其总部与谷歌(Google)公司相邻,而创世人也是哈佛大学毕业生。早期,微软(Microsoft)公司曾想兼併Intuit,只因有可能违反联邦政府垄断法,没有得到批准。我在公司任职十多年,直到六十八岁正式退休,目睹其从一个仅有六百多职工,年产值只有几亿美元的中小公司,发展到一个遍布全美几十个城市及印度、新加坡等国外分部,总计好几万员工和年产值达几十亿美元的大公司。特别是对于公司始终坚持用户至上,员工至上的企业文化,在业界享有广泛好评。

    退休后,本想平平淡淡安渡晚年,但命运的女神又给我带来了新的挑战。其起因还要说到我五、六岁时有过的一次不幸意外。当时,我在上海父亲的商店中生活,有一次不小心从商店阁楼上,头朝下脚在上,直向楼下的磨碎石水门汀地冲下。真是命不该绝,我冲上了靠在墙壁边上一张园台面的边缘。当时人事不省、失去知觉,左额角骨头撞出了一道深的凹槽。后经医生抢救,连续打了好几个月的不同针剂,才得以恢复健康。此后,我左眼只有0.1的视力,右眼也高度近视,11岁就戴上了眼镜。2000年后我被疹断出双眼患有较严重的青光眼。虽经多种不同手术和每天滴眼药水控制眼压,但到2016年右眼青光眼突发,视力降到了0.1。因此我双眼只有微弱光芒,只能在近处看到模糊的影像。自己没法开车,不能读书,不能读计算机或手机屏幕。既然遇上了这样的挑战,自己也只能既来之、则安之。自己逐步的了解到,目前高科技的发展,已经有各种不同的工具,可帮助视力障碍的人正常生活。其中的语言辅助功能,可帮助盲人操作计算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因此我现在每天通过语音操作,听微信,听各种有关科技博客,以及上网处理电邮和购物等。另外我也加入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建立的会讲话的图书馆,从中可听到许多过期和新发行的杂志和图书。这样有事可做,生活还是比较充实。我的英语情结终将陪伴我一生,成为我黑暗中继续前进的指引,和生活中不断学习,跟踪未来发展的窗口。


在宿舍和同学的合影,右一为作者


大礼堂前的是与广播站同学的合影,右一为作者

附录

  

  

在此附录中,我愿与大家共享我自编的一套健身操。

  

在我四十多岁时,有一度曾犯上了头晕病。有时睡觉枕头不合适,第二天一天头脑感觉晕乎乎的。甚至有几次,突然眼中觉得天旋地转,必须立即躺下才能慢慢恢复。头晕病去医生处检查多次,始终未能找出直接原因。配的一些抗头晕的药,吃了也没多大的效果。

  

另外,从我夫人处定期作骨密度检查中发现,骨密度流失在全身不同部位有较大的区别。越是在经常活动、锻炼的部位,骨密度流失越是较小;而反之,越是在缺少活动的部位,流失越是较严重。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逐步的为自己编订了一套健身操。其特点,一是用手掌或握成虚拳来回击打身体骨骼各部位,特别是那些平常缺少活动、锻炼的部位。以此来增加对这些部位的刺激,促进其新存代谢。二是通过头、颈和腰部有控制的转动,以促进其周边血管的流通,并增强脑部对旋转的适应能力。

  

本人每天起床后做完一套健身操,再加上每天四十分钟的行走锻练,如此坚持近三十载,觉得效果还是不错。头晕病几乎没再犯过,除眼睛青光眼外,平时很少感冒、生病。

  

当然,各人的身体因人而异。如有什么不适,一定要先去看医生,作出诊断。而身体锻练也应以各人身体状况而定。只能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才能逐步取得效果。本人在此共享的健身操,仅是供作参考。如在锻练中发生任何事故、意外,只能由操炼者本人自负。与健身操作者毫无关系,概不负责,特此声明。

  

自编健身操 作者 杨萃青

  

本健身操共十二节。完成全套需二十五分钟左右。完成后额头有微汗为正常。

  

第一节

人直立,面向前,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微弯,双手握虚拳,紧贴腰背脊椎两侧(命门穴位置)。双膝微曲,双腿及腰部绕人体中轴线按水平方向顺时针旋转。每旋转一圈,左右手交替击腰背各一次。共转十六圈。反方向,逆时针方向同样旋转十六圈。

第二节

人直立,面向前,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五指并拢,各作半合拳状。两臂自然下垂,随着腰肢向左,向右扭动作摔手状,后面的手用手背击打腰背,前面的手用手掌按下列顺序敲打骨骼相应部位:1.大腿、骨盆侧面左右各十五次;2.下腹部左右不同点位各十五次;3.腹部下肋骨下侧面左右不同点位各十五次;4.腹部下肋骨正面左右不同点位各十五次;5.胸部肋骨左右侧面上下不同点位各十五次;6.上肋骨与锁骨左右不同点位各十五次。

. 在敲打胸部各部位时,应避开乳房的肌肉部分,以免肌肉密度的增加。

第三节

  1. 人直立,面向前,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垂直向上,手掌向前。上身和头随着腰肢尽量后仰,再回复直立,来回共八次。

    人直立,面向前,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上身和头随腰肢向下弯曲成90度状,双臂尽量向胯下后方伸展,同时压腰使指尖触碰地面,再迅速恢复成弯腰90度状,来回共八次。

    重复以上两组动作一次。

  2. 人直立,面向前,双脚在原地附近踏步。同时两臂迅速由两侧向上伸展并弯曲小臂用手指尖触碰左右肩头,两臂再迅速回下垂状,来回十二次。

第四节

  1. 人直立,面向前,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膝迅速弯曲向下半蹲,同时两手掌撑住大腿膝盖上部,然后迅速恢复直立状,来回共三十六次。

  2. 人直立,面向前,双脚在原地附近踏步。双臂自然下垂,来回缩肩绕肩关节顺时针方向扭转八次,再相反方向缩肩扭转八次。

    人直立,面向前,双脚在原地附近踏步。同时两臂迅速由两侧向上伸展并弯曲小臂用手指尖触碰左右肩头,两臂再迅速回下垂状,来回十二次。

  

第五节

  

  1. 人直立,面向前。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在两侧撑腰,上身包括头、颈尽量向后上方伸仰,然后头、颈向下,迅速弯腰成90度。来回做十八次。

    .在此节和下一节中,双眼眼珠要随着头部运动的方向转动。

    2.人直立,面向前。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在两侧撑腰,腰向左扭,同时颈、头向左肩上方仰望,右脚随着向右下方微点起。再迅速扭腰向右,同时颈、头向右肩上方仰望,左脚随着向左下方微点起。再迅速扭腰向左,同时颈、头向左肩下方俯看,右脚随着向右下方微点起。再迅速扭腰向右,同时颈、头向右肩下方俯看,左脚随着左下方微点起。这样来回做九次。

      

    第六节

    人直立,面向前。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在两侧撑腰,随着腰肢转动,让颈、头围绕与人体中轴垂直的水平虚轴,顺时针方向转动十六圈,再反方向,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十六圈。

    . 在颈、头转动过程中或转动以后脑部可能会感觉发晕,如此应迅速进行下一节活动。

      

    第七节

    人直立,面向前。双脚在原地附近踏步。同时两手食指沿鼻梁左右两侧,迅速上下搓动,来回共一百二十次。再两手食指重叠,沿鼻腔下方,紧靠嘴唇上方,迅速左右搓动,来回共一百二十次。

      

    第八节

    人直立,面向前,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上提成水平状,同时双膝弯曲下蹲,再迅速恢复直立状。如此来回十六次。

    第九节

    人直立,面向前。双臂自然下垂,两手五指来回握虚拳再迅速弹开,同时两腿交替向前上方用力踢出(双脚脚指用力向内紧扣)。来回共四十二次。

    第十节

    人直立,面向前。双臂自然下垂,两手五指来回握虚拳再迅速弹开

    ,同时双腿交替向左右上方用力踢出(双脚脚指用力向内紧扣)。

    来回共四十二次。

    第十一节

    人直立,面向前。双臂水平向前,双手五指来回握虚拳再迅速弹开,同时上身略向前倾,双腿交替向后上方用力踢出,来回共四十二次。

    . 第九———第十一节中双腿踢出要用胯关节来带动。

    第十二节

    人直立,面向前,双脚原地附近踏步。双臂自然下垂,双手握虚拳,两臂来回在背后击打左右臀部不同部位各二百五十次。



 




  

萃青,江苏苏州人。61年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苏高中)

1962年考入南京工学院计算机系。19668年分配至胜利油田工作。 1978年考入中科院研究生院。80年去美国留学,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计算机博士学位。 历任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直觉公司(IntuitInc.信息安全高级分析師现定居于美国科罗拉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