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亦创新,尊古为发展——邂逅郑光复老师设计名作“大唐贡茶院”有感(洪崇恩,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64级校友)

时间:2020-10-27浏览:2255

日前,为倡议设立“黄浦江节”事,与上海两位文旅专家严刚毅、姚明广先生联袂赴湖州探查吴越文化与海派文化的源流关系。地主湖州市社科院院长谢占强先生介绍,长兴近年在发扬光大吴越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有许多上海、苏南民众前往旅游康养,值得一看。并介绍长兴县文产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沈自杰先生陪同前往参访。

沿途所见所闻,发现当地在继承、恢复传统文化方面确实付出了许多心力,新建了不少“老建筑”,仿古村落、仿古街路、仿古寺塔、仿古碑亭比比皆是。却也常看到一些“古”建筑、景观,简单摹古、生吞活剥,甚至随意加装“麒麟楦”,用花花绿绿的假景假房来冒充古人社会生活场景,令人难以卒睹,不免叹息。

一迳来到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麓。先见到一组规模庞大、颇显古味的商业房群“唐潮十二坊”。顺着“十二坊”的中轴长街,沿青石台阶慢步细趋,踱过已部分开业、人气初聚的市巷,前头就到了“大唐贡茶院”。穿过“贡茶院”的“山门”,迎面耸着一座高大的建筑——“陆羽阁”。用目光打量着它赭黯的色彩、拙雅的形态、古朴的梁柱,特别是那种轻盈空灵、与四周山林融为一体的超凡意象,一种“莫道世俗皆凡夫,林栖谷隐有高人”的感觉油然而生。

“不是山门,又似山门”的大唐贡茶院正门

  

  贡茶院负责人林瑞炀闻讯出迎,准备引客人入院参观。流连落后的我匆忙赶上,趋前询问:此院此阁是何人设计?林答说:“东南大学的郑教授”。再问“郑什么?”答曰“郑光复。”

这真是意外的巧合:不意在僻处浙西北的“吴根越角”看到如此精彩的仿古建筑,更不意竟然在此处邂逅先师郑光复教授的遗爱作品——顿时,这位学问精深、睿智而亲切的老师在母校时给过我的许多教诲和鼓励的往事,都历历涌上心头!

同行者察觉了我的“异样”,问有何特别感觉。我说,郑老师是我在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名)学习时的班主任。

  引起了一阵疑惑与感叹,不表。

大唐贡茶院主建筑陆羽阁正、侧面观

一  

  话说这水口乡,西北、西南、东南三面皆山,唯东北朝向太湖,真正“环山面水、负阴抱阳”。地理是山逶迤水清澈,气候是夏清冬温气氤氲,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栽茶历史悠久。经多方考证,这一带正是中国历史上首座专为朝廷加工茶叶的、于唐德宗大历五年(公元770)所建专为皇室焙茶的“皇家茶厂”故址,也是“茶圣”陆羽研著《茶经》、创制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名茶品牌“顾渚紫笋”的主要地方。自贡院始直至清代,紫笋茶都有贡额,历史长达876年。当中经历无数风雨、几度毁于祝融,然而当年“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的盛况,仍通过无数文人墨宝,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这具有多重历史意义的基础上建设“大唐贡茶院”,其要求之高自非一般随意勾划的复古旅游景点可比。所以。当地政府和浙江省文物保护部门才百里挑一,专门选择了建筑理论深厚、擅长古建规划设计的东南大学建筑系,敬请出身于南工、古建理论实践均造诣甚深,又素具创新精神的郑光复教授,率团队来担纲这个占地170亩的拟古景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主创。

大唐贡茶院规划设计鸟瞰图(郑光复团队,网络下载)

呈现在面前的贡茶院一二期建筑群大体按郑老师设计建成,多为全木结构仿唐建筑,以“茶人圣地”陆羽阁及隐于阁北林深处的吉祥寺的连线为中轴,两翼分开布置相关建筑。陆羽阁高三层,以青石为底基,一、二层以图文与仿制实物,陈列“茶之源”及《茶经》中叙及的各种精典,如“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等等。


最高一层实为敞开式的观景台,正中是青铜陆羽雕像,一手展书卷,一手拈茶针,似面对四周一望无际的茶山在思考如何落笔《茶经》。下面这张长兴县友人提供的遥拍陆羽阁的照片,便把“似古似今贡茶院,如梦如幻读茶圣”的精神展示无遗。


阁的东侧是一条长逾百米的长廊,依次展示“品茗三绝”、宫廷茶艺表演等文化内容,反映贡茶的历史渊源。西侧为一组相互贯通的建筑群,与东廊呼应而又见出变化,其功能是提供休息、品尝、观看、试验操作和购买,说白了,是为现代茶艺爱好者和旅行者提供现代文旅服务的场所。

时间所迫,只把这贡茶院粗粗地巡览一圈,心中却已植入了一部全新的中华茶历史、茶文化、茶艺术、茶经略的全息图!

  

  

  在事后所撰《创造性复古——大唐贡茶院遗址保护与利用》、《仿古也应有个性——藉大唐贡茶院设计而论》等专著中,郑老师亲自讲述了他创作这一经典艺术作品的艰辛经历和心路历程。

在接受任务后,他一本中央大学——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科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传统,带领助手学生反复查阅、研究了史上有关茶、贡茶、禅意、贡茶院的记载,又多次不顾年高有疾,亲自到现场及周边地区踏勘地理、风水,对古典制茶工艺实际已经失传、原来特供的金沙泉水已干涸等情况也都了然于胸,从而确定了贡茶院建筑群项目设计的三大原则:

仿古,而非重建;

  似寺非寺、不“崇佛抑陆”,即主要不是为了传播宗教,而重在传承、弘扬以陆羽为代表的中国茶文化;

  文化与意象上尊重并力求重现历史,功能则重在服务现实、供人游赏。

在把握好这三大主旨的前提下,郑老师把整座“大唐贡茶院”设计为结构缜密、游线流畅的仿唐博物建筑群,与背后茶山浑为一体,又与身边众多茶室、茶居、茶人生活区相互呼应。同时,根据传承与服务现代旅游的需求,特意把景区建筑分为供游人观赏、修学的外部展览区域与供游人留住、购物、娱乐的内部空间。这样,就既突出了“盛唐茶工场”、“茶圣制茶处”的特色,又为后来整个景区的管理者经营者,建设可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张扬“国际茶文化圣地”文旅品牌提供了足够的余地。譬如,后来在大唐贡茶院南侧“唐潮十二坊”建筑群的顺利建设,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唐贡茶院”留出的空间。

从东边展望大唐贡茶院建筑群

大唐贡茶院附属建筑群

在大唐贡茶院南侧后建的“唐潮十二坊”商业建筑群

特具匠心的是,郑老师清晰地界定了这个建筑群是位于太湖流域的“江南茶作坊”,应与人们印象中粗犷的北方禅院、形制严谨的皇家殿堂建筑有大的区别。他把这种思想理念具体化为“此贡茶院应参考而不可套用五台山佛光寺,也不奉扬州鉴真堂为圭臬”,即一定要因地制宜,独创出一个上不负千年传统、下可展长期功效的一座具有江南山林灵气的新概念“大唐贡茶院”来!

时下有句流行语:“有风景的地方更要有创新经济”。而创新经济是需要有真正的匠心来裁剪风景的。郑老师的大唐贡茶院,正是这样为风景增光添彩、为经济提供创新空间的大匠之作。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郑老师团队的最终设计获得了多方人士的赞同。又经多重遴选,请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临海古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材料采购、构件制作与施工。2009年,大唐贡茶院一期终于完工,由陆羽阁、吉祥寺、东廊、西廊四个部分组成的建筑群顺山势而建,与四周茶林山色吻合得天衣无缝。游人至此,远眺则恢弘古朴,近观则活色生香,仿佛置身千年时光长隧,可与“茶圣”陆羽、诗僧皎然共品佳茗,亦可邀颜真卿、李白、杜甫等先贤入来,共享今日闲趣。

怪不得有人把“大唐贡茶院”评为“陆羽雄阁、茶经圣宫”。但郑老师本人,则很可能不会接受这个评价,因为他实际上并没有全部完成这座气势恢宏、可以体现博大中华茶文化的建筑群的设计、建设的使命。由于勤勉作业、操劳过度,他在大唐贡茶院一期刚建好、二期尚待开展之时,便因突发心脏病而不幸撒手人寰!

大唐贡茶院,成了一代建筑大匠郑光复教授的绝唱、绝笔!时隔十一年,我能在无意中瞻仰到先师这部精彩的遗作,感慨之余,谨以此小文再一次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怀念。

本文作者在郑光复教授建筑作品湖州长兴大唐贡茶院陆羽阁“茶圣”像前留影

  

【本文作者洪崇恩为东大(原南工)建筑系11641班学生,后为文汇报高级记者、社会文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