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专家吕志涛院士
发布时间 2009-11-30

结构工程专家吕志涛院士

封面人物简介 

     吕志涛,结构工程专家。1937年11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系,同年被该校录取为结构工程研究生,1965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86年6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为博士生导师,同年7月被东南大学升为教授。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预应力工程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
  近四十年来,他为我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他完善了混凝土结构理论和计算方法。其中:
  ①1963年,他发现并开创性地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梁中两类斜裂缝的理论及计算方法(在世界上最早,美国在1963年之后提出),并且已为国内外所公认。
  ②70年代初,他在我国首先提出了预应力受弯构件和偏心受压、偏心受拉构件的抗剪计算方法,并第一次列入了我国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这不仅使我国的抗剪设计更加合理,并且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③70年代中期,他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双向偏拉构件计算方法,并列入我国设计规范中。所提出的计算方法,既完善了理论,又可取得节约受力主钢筋20%左右。
  ④70年代后期,他提出了环形截面受拉、受弯和偏心受力构件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曲线和折线预应力筋锚具损失的计算方法等。
  二、他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为我国大力推广应用这种新结构、新技术作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预应力混凝土在各种结构工程中有重要的应用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他是当前我国预应力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文革前后,他研究了冷拔丝预应力技术,投身于结构改革。
  70年代开始,他改进了预应力构件的承载力和使用阶段的设计方法,特别是系统研究了现代预应力结构设计和应用中的几大关键难题—抗震设计、裂缝控制、部分预应力和无粘结预应力以及超静定预应力结构计算等理论和应用问题,并基本得到了解决。抗震设计难题的解决,打破了预应力结构在地震区应用的限制;裂缝控制设计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使预应力筋用量节约15%左右。
  在我国,他于1996年首先编制出一本地方性的现代预应力结构抗震设计规程。随后,作为主编者之一,新编了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为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方法。另一方面,他积极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和部、省级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发展现代预应力结构体系及计算理论,并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他为我国最早建成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预应力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层框架结构体系—上海色织四厂工程;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体系—南京状元楼工程、江苏公安厅大厦工程、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大厦工程;高层大跨预应力框架结构体系—苏州八面风商厦工程;大面积双向连续多跨预应力结构体系—珠海拱北海关工程;巨型框架结构体系—南京多媒体通讯大楼……
  三、他开拓了预应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
  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展到预应力钢结构、预应力砌体结构以及旧房的加固、改造和加层工程中,有重大创新,还提出了旧房拆除的预应力法,推动了预应力技术的进步,取得了较大效益。如:北京西站主站房45m跨、承重5000吨的主桁架,他设计采用了预应力钢结构,不仅提高了结构性能,而且节约用钢量15%。
  四、吕志涛为我国不少重大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解决关键问题,承担了设计、研究和计算。
  咨询和设计过上百项预应力工程,并有多项树为典型,经济效益大。八十年代开始,重点研究并几乎每三、四年推出一、二种新的预应力结构体系。除了上面提到过的北京西站、珠海海关大楼、上海色织四厂等工程外,还有不少对我国推广应用现代预应力技术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的示范工程,如:
  ①珠海玻纤厂工程是我国最大的大跨度4跨预应力门式刚架结构(31.5m+33m+31.5m+14m)。原设计为钢结构方案,他将其改为多跨预应力混凝土门式刚架结构,并创新的提出了连续配筋方案,完成了试验研究。他的方案采用后,节约钢材和造价达40%。
  ②上海闵行影剧院工程是我国最大的三向交叉预应力混凝土网格梁板工程,平面为六角形,对角线长27m。他负责了试验研究,并协助设计院完成计算分析。
  ③南京电视塔(高318.5m)为三肢腿结构。在我国电视塔设计中,它首次(在上海东方明珠塔之前)采用非圆筒形塔身。他对该电视塔结构方案作了分析论证,提出了必须加预应力和连梁等重大建议,被设计采用。随后,他承担和主持了关键性的塔身结构计算和模型结构试验研究,并作为该工程的技术顾问,多次解决了设计和建造中的各种关键性技术难题。他还为该电视塔设计了15m高(转了5圈)中间无柱的螺旋楼梯—国内外都没有见过。
  五、近十年,他为我国分别从日、法引进和推广应用加气轻质混凝土(ALC)板技术、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建筑(PPB)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为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我国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开展了创新研究,并卓有成效。
  吕志涛工作勤奋、富于创新。申报并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863项目,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以及建设部和江苏省科技项目等20多项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已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出版著作8本。曾荣获国家级和部、省级(教育部、建设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共20项。在科研工作中,他还特别重视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并强调德才兼备,又红又专。迄今,已培养博士生56名,硕士生64名,国内访问学者13名。
  他为人正直,治学严谨。被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河海大学、江苏大学和中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分别聘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被《建筑结构学报》、《工业建筑》和《桥梁建设》等学术刊物聘为编委。
  吕志涛曾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和“全国模范教师”(2001)等荣誉。他还获过“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