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发言权
发布时间 2010-09-10

 

 
    “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这是彭加木请愿到新疆考察时写给郭沫若的一句话。
    1980年,身患两种癌症的彭加木带领科学考察队走进罗布泊腹地,并且永远留在了他钟爱的那片土地上。一生中,他都怀着那种“从荒野中踏出道路的勇气”,这种勇气直到今天仍然激励着无数科研工作者、探险者和青年人。
    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分赴边疆各地调查资源,31岁的彭加木主动放弃出国学习机会,请求赴新疆考察。
    在此后的20多年中,彭加木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其间三次进入新疆南部的无人区——罗布泊进行探险。
    彭加木与罗布泊的第一次邂逅是1964年春天。为期20多天的科学考察中,彭加木和其他科研人员绕行罗布泊一周,采集了大量水样和矿物标本,并对流入罗布泊三条河流的水质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考察,彭加木初步判断,神秘的罗布泊是一块宝地,可能有钾盐、重水等稀有资源。重水是制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物质,当时全国人民需要节衣缩食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购买。如果能为祖国找到天然重水该有多好呀!
    1979年冬天,彭加木和几个科学工作者再次进入罗布泊。为期35天的考察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寻找到了许多稀有的矿藏,填补了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空白,纠正了国外探险者对罗布泊的一些错误认识。当时,由于中国缺乏全面考察,人们对罗布泊的描述均出于外国探险者之口。这次考察后,彭加木实现了“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发言权”的愿望。
    差不多半年后,彭加木带领着10人的科学考察队第三次来到罗布泊。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跋涉,科考队员首次由北向南纵贯450公里长的罗布泊湖盆,采集了众多生物、土壤标本和矿物化石,收集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打破了“无人敢与魔鬼之湖挑战”的神话。
6月11日,已经完成任务的考察队休整后,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途中考察队遭遇了骇人听闻的沙尘暴和无数次陷车,16日,考察队艰难地来到罗布泊东岸一处叫库木库都克的地方。此时,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几乎耗尽,剩下的400公里路程不可能完成。在就地找水失败后,考察队向驻军发出求援电报。当时,驻军接受求援送水需要花费7000元的资金,当时这是一笔庞大的数目,彭加木觉得飞机运水价格太昂贵,如果能给国家节约就节约,于是决心继续寻找水源。
    17日上午,考察队员发现彭加木用铅笔留下一张字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17/6。10:30”。起初,队员认为彭加木在50℃的高温下不会走太远,再加上他有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相信不久后他就会回来。直到下午,彭加木还没有踪影。次日凌晨,科考队通过电波报告:6月17日上午,彭加木只身外出找水,不幸失踪!
    23日下午,新华通讯社对外发布新闻:“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的一次科学考察中失踪,已经7天没有音讯。”消息震动了全国。
    从酷暑盛夏到数九隆冬,随后展开的四次大规模地毯式搜救均无结果。人们苦苦寻找:彭加木,你在哪里?
    彭加木失踪后的第二年5月,他的老战友夏训诚带领考察队再进罗布泊。此后的26年里,夏训诚对罗布泊进行了25次考察。他说:“每一次考察都在寻找彭加木,在寻找一种科学的精神。”
    彭加木并没有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也不希望“用死亡来验证勇敢”,但后来许许多多探险家都回忆,自己从彭加木那里得到了勇气和激励。长江漂流第一位挑战者尧茂书说,彭加木的故事带给自己极大的激励,“彭加木能够牺牲,我也能。”
    如今,在彭加木长眠的土地上,经过研究人员和建设者不懈努力,罗布泊地理特征、环境变化、人类文明失落之谜正在解开;通向罗布泊的公路、铁路和通信线路正在建设;投资39.74亿元年产120万吨的大型钾肥项目已竣工投产……彭加木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
09.10.28《中国青年报》
    彭加木(1925-1980),著名植物病毒专家,国立中央大学农化系1947年毕业校友、烈士。
——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