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应该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中心”
发布时间 2012-04-01

 

    沈向洋:1966年10月出生,南京市溧水县和凤镇人。1980年(14岁)从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毕业后进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后相继获得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成为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拉吉·瑞迪(RajReddy)教授的学生,1996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
 
    时隔两年,现任美国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的沈向洋博士再次回到家乡南京。这位14岁考上大学的昔日“神童”,如今是美国微软公司职位最高的中国员工。“每次有机会回南京,我的心情都格外高兴。”昨天上午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沈向洋满脸笑容,采访时间只有20多分钟,他的话题一直不离“人才”。
    谈家乡:“平时最喜欢听到有人说南京的好话”
   “我是南京人,对家乡的发展一直很关注,平时最喜欢听到有人说南京的好话,而我自己也非常偏爱南京,特别是南京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是我在微软工作的这些年来一直看好的。”采访一开始,沈向洋就主动谈起“人才”的话题。他说,南京高校、科研院所众多,有人才培养和储备极好的“先天条件”,“在我看来,就像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南京有条件,也应该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中心。”
    “我对人才培养非常感兴趣。”沈向洋说,早在很多年前,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院长期间,他就一直致力于推动微软与国内高校合作培养软件人才的项目。“在南京,我们主要与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合作。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雄厚,但缺少实战经验,而计算机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微软这样的企业合作培养人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沈向洋说,这对于企业和城市是一种双赢,优秀人才可以直接进入微软工作。“当然,也有更多的人才最终去了本土企业,或是自己创业,这也是微软对城市的贡献。”
    谈创新:“美国与中国国情不同,但创新创业的精神应该是一样的”
    听说南京最近提出了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目标,沈向洋说:“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以我在美国这么多年的经验看,美国之所以能够培育这么多世界知名的科技企业,就是因为美国文化中有着很强的创新创业文化。”
    沈向洋说,微软、英特尔在30多年前都是小公司,最终成长为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大企业,与人文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美国与中国国情不同,但创新创业的精神应该是一样的,也唯有创新,才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发展的出路。“当然,在创新创业方面,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很重要,舆论和人文环境的营造也很重要。”
    谈创业:“是否创业,应该遵循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采访中,沈向洋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我的理想是一辈子当教授、搞科研。但很多人不知道,我在美国大学毕业后,有过一段短暂的创业经历。”他说,“我大学毕业后,一心想到高校当教授,但开始没去成。遇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就跟几个朋友在硅谷合作搞了一个小公司。这次创业虽然不算很成功,不到一年我就‘跳槽’去了微软,但留给我非常难忘的回忆。”
   “我非常敬仰身边自主创业的同事、朋友和学生,因为我知道,站起来说我要创业,需要极大的勇气。”沈向洋说,但每个人的兴趣不一样,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也不一样。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创过业,但这并不代表这些人就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就。“至于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要不要创业,这也是我的很多学生在毕业前经常与我探讨的问题。我给他们的建议是,还是应该遵循自己最大的兴趣和爱好。”
    谈微软:“微软计划在北京之外的中国城市再布一个研发基地,南京是我们的考察重点”
    创建于1975年的美国微软公司,1992年在北京设立中国首个代表处,此后相继在上海、广州、南京设有分公司架构,总部一直在北京。沈向洋告诉记者,目前,整个微软公司在全球共有10万人,其中研发人员占一半,约5万,而微软在中国的员工总数,仅有3000人。“要知道中国人在美国微软打工的,就有大约3000人。”沈向洋开玩笑地说,“以这个数字来看,微软这几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大,只雇了几千人,应该雇几万人。不仅在北京的海淀区是纳税大户,而应该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是纳税大户。”
    沈向洋透露,在微软未来全球发展的战略版图中,中国是重中之重的地区。未来10-20年,微软在全球的研发人员要增加到8-10万人,中国地区至少要有1万人。“我们看好的也是中国的人才资源,特别是南京、江苏这些科教人才资源丰富的地区。”他说,目前,微软正计划在北京之外的中国其他城市再布一个研发基地。我们希望这个城市拥有大量高校、人才资源,同时,能保证人才的安居乐业,减少流动性,南京是我们考察的重点城市之一。
(2011.10.21《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