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建筑专家谈吴良镛——90岁南京人吴良镛设计了大行宫“江宁织造府”
发布时间 2012-04-01

 

    他是一位温和敦厚的建筑界泰斗,曾手书“匠人营国”。
    他一生都在践行“谋万人居”的理想,至今仍不离讲台。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吴良镛。90岁的他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荣誉:昨天(2012.2.14)上午,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中央,胡锦涛总书记把大红的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证书交到了吴良镛的手中。
    他最大的特点是敢说真话
   “有点意外!”昨天,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消息传来,东大建筑学院老教授黄伟康发出这样的感慨。黄老说,和发导弹等理论学科相比,建筑规划作为软科学,一般都不会奢望能获得这样的奖项,这次吴老当选,是整个建筑规划界的荣耀,也体现了中央对建筑规划、人居环境的重视。
    八十高龄的黄伟康,在吴良镛面前自称“后生”。黄老告诉记者,吴良镛曾在中央大学就读,是东大的校友,因此屡次造访东大,自己也得以与之结识。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说真话。”谈起吴良镛,黄老充满钦佩。黄老说,中国的建筑设计很多并不是专家说了算,经常强加了官员的意志,因此不协调、不专业的现象比比皆是。对于这种现象,很多搞建筑的专家敢怒不敢言,只管埋头赚自己的钱。吴良镛则是个讲良心、敢说真话的人,在很多公开场合,他对看不惯的现象都直言不讳。比如,对于北京大剧院,他不顾得罪人的风险,屡次开炮,认为这个建筑与周边风格太不协调,是一大败笔;他还尖锐地指出,在西方往往只出现在书上的丑陋建筑,在北京却耗费几亿几十亿地造起来,这些建筑都将成为时代的伤疤。
    他希望“江宁织造府”早点开门迎客
    说起吴良镛,和南京最大的关联莫过于在大行宫兴建的江宁织造府博物馆。黄老说,因为吴老是南京人,这个博物馆是由当时的市领导亲自请吴老担纲总设计,黄老也参加了吴老组织的三次方案讨论会。“当时吴老的想法是:大行宫周边有不少高层建筑,如果再建一个五六层的建筑就太堵了。他想把博物馆建成闹市区中间的一个盆景,让大家在喧嚣中得到一份宁静。所以地面建筑基本是假山、树木等绿化以及亭台楼阁,而把展厅、报告厅等建筑主要摆在地下三层。”如今博物馆从外观看很美,可惜遗憾的是,已经竣工三年左右的博物馆,因为展品未到位、资金跟不上等原因,迟迟未能对外开放。“吴老为此也很郁闷,希望这个博物馆能够早点开门迎客。”
    科学求真,一生践行“谋万人居”
    成为“匠人”,是吴老18岁时作出的人生选择。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普通家庭。1937年日寇入侵,让他体会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楚。
   “那是一个毕业统考考完最后一门科目之后的一个午后,日本飞机轰炸了合川,整个城市几乎一半都给烧了。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回首起那不堪忆及的场景,吴老的双眼湿润了。 1940年,他进入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开始了一生“匠人营国”的生涯。1945年,吴良镛受梁思成先生之约,赴清华协助筹办建筑系;1948年,他被梁先生推荐到美国学习,在大师沙里宁的指导下深造;1950年,吴良镛毅然回国,从此再没离开清华。
    虽然身处教学、科研一线,但吴良镛笃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必须从实践中来。他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人居环境科学”体系。正是在导师梁思成的影响与感染下,吴良镛成长为新中国建筑界及建筑教育事业上的开拓者之一。“如果没有梁思成先生的指导,我不知道我的人生会是怎么样的了。”桃李满天下的吴良镛,今天依然忘不了恩师的教诲。从1984年他培养出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第一位博士起,一代代建筑新秀在吴老培养下脱颖而出。在退休前,他仍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做学问的学者。中风之后还不离讲台,现在仍在带博士生。
    人文求善,希望市长具有诗人情怀
    菊儿胡同,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那里与繁华、喧闹隔离,与市井烟火相连。
    20年前,这里实施了一项颇具轰动效应的旧城改造工程,北京首例新四合院脱颖而出。1988年,吴良镛受邀来操刀“动手术”。通过对菊儿胡同改造,他探索出一条旧城有机更新之路,得到了国内外建筑学界的充分肯定,更凭此获得了在联合国授予的“世界人居奖”。
    吴老说,这里实现了他多年的一个梦想,“北京的旧城不能让它毁坏下去。从太和殿前面的广场到小胡同里的四合院,都反映着古老的中华文明。”从这点上说,吴良镛先生不仅是一个建筑学家,更是一个人文主义学者。
    吴良镛希望作为城市规划决策者的市长都能具有诗人的情怀、旅行家的阅历、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严格、史学家的渊博和革命家的情操。
这种理想让人动容。至诚可贵的是他总是投身现实,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过程中推进理想。
    为了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年,他每天清晨拖着装满图书资料的小车走到建筑馆。中午让家里送饭,然后在办公室里小睡一会儿,接着一直工作到傍晚才离去。作为恩师的林徽因曾这样评价吴良镛:“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困境抗争中表现出的少有的坚强”。
    艺术求美,最近爱读《乔布斯传》
    吴老总是笑眯眯的,笑得敦厚、诚恳。自己设计的翠色图案围巾,衬得更加神采奕奕。谦谦风度的吴老身上,似乎艺术家的气质更浓于建筑师的气质。在他眼中,城市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品。他追求“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的融合。
    吴老兴趣广泛,自小酷爱美术,大学期间接受的是巴黎美术学院式的建筑教育,领悟过宗白华、傅抱石、徐悲鸿、齐白石等人的艺术境界。美国留学是在匡溪艺术学院,师从沙里宁学习建筑与城市设计,同时进修绘画、雕塑,艺术修养与视野都得到很大提高。早在1944年他的水彩画《山村》就在重庆被选入全国第三届美展展出,多年来,吴老一直将迷人的建筑空间和美丽的城乡环境视为人类最伟大的综合创造,并努力以艺术的形式加以表达。
    最近,吴良镛在读热销的《乔布斯传》。“我对他很感兴趣。他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我想从他的方法论中借鉴和学习一些精髓,看能否运用到建筑规划的方法论中。”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对事业经久不衰的激情,才让吴良镛先生始终与外面的时代和环境不脱节。
这就是自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一代大师——吴良镛。为了将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转化为现实,他仍在为此不断努力着…… (2012.2.15《南京晨报》)

]

注:吴良镛,著名城市规划与建筑学家,中央大学建筑系1944年毕业校友,1980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