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昀(1900-1985):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毕业校友 1935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首届评议员 1941年当选教育部首批部聘教授
发布时间 2002-06-02
张其昀(1900-1985)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毕业校友  1935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首届评议员  1941年当选教育部首批部聘教授

  张其昀,著名地学家,教育家。字晓峰,1900年生于浙江省鄞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其曾祖父、祖父皆清朝举人,家学渊源颇深,幼承庭训极严。
  1915年张其昀考入名师荟萃之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宁波中学),引发了他对史地学之浓厚兴趣。1919年毕业时正值五四运动,即代表宁波学生会赴沪参加全国学生总会。同年考入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深受哲学大师刘伯明薰陶,初步形成以儒学为典范,兼治希腊以降的西洋哲学的哲学思想;又受史学大师柳翼谋(柳诒徵)之青睐,从之研习中国文化史,从而立志探研史地之学。
  张其昀于1923年毕业于南高师后,即投身各项文化教育事业。他先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以其丰富的学养从事高、初中地理教科书之编辑,由于编纂精致,传布广泛,因而声誉大噪。他的《高中中国地理》教科书完全突破旧时传统,开创自然区域说。他根据地形、气候、风土人情、资源分布把全国分为23个地理区,可谓是中国人文地理的开山大师。张其昀的《高中中国地理》与林语堂的开明英语课本、戴运轨的高中物理教科书构成当时为全国广为采用的三大课本,为培养我国人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其昀对中华文化眷恋倾恭,除著书《中华五千年里》外,他先后创办了中国文化学说、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中华学术院,出版中华丛书、《华学月刊》,形成了研究中国文化之中心。
  1927年其母校南京高师历经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而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时,张其昀就返回母校任地理系教授,连任十年培育了许多地学人才。以教"中国地理"著称于时的他,除地理系学生外,选读该课的外系学生众多。他讲课的特色是不用课本,不指定参考书,挂上一张中国地图,手里两支粉笔,不拘泥于地理内容,杂以历史和人物故事,非常生动活泼。如讲四川地理时,其题目就用"自古诗人皆入蜀",讲李白、杜甫、陆游等,可谓史地兼治,引人入胜。
  张其昀在中大时期以其声望之隆,于1935年为全国国立大学推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员。他是当时中央研究院的评议员中年龄最轻而从未出国深造者,足见其学术成就已为世人所公认。
  至1936年张其昀受其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之老师竺可桢之聘,离开母校去杭州担任浙江大学史地学系主任兼史地研究所所长,后又兼任浙大文学院长,在浙江任教又是12年之久。1941年被教育部选为人文学科的首批部聘教授。1943年美国国务院因闻其名而特约聘他到哈佛大学研究及讲学,从此饮誉海外。
  1949年张其昀去台北,任国民党总裁办公室秘书组主任,后又历任革命实践研究院院方委员兼教务组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张其昀在台湾创办了中国新闻出版公司和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还发起创办了《学术季刊》等多种学术期刊。1954年出任台湾的教育部部长,为发展台湾地区普及教育和高等院校作出贡献。1983年任台湾的"总统府"资政。
  张其昀在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达22年,他自喻一生治学,不外五事,一曰国魂,以谋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二曰国史,探索中华文化之渊源;三曰国土,研究中国在世界之地位;四曰国力,衡断经济建设对国计民生之关系;五曰国防,以唤起爱国思想与民族正义,培养新生力量。他作为一位史地学家,教育家,宗教哲学家,推崇的孔子以降的儒学传统,其一生经历实为学者本色之展现。
  1985年8月26日张其昀病逝台北,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