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抗战时期我校的机械实习工厂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08日来源:浏览次数:6033

 

中大机械系二七级 潘新陆 高良润

 

  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中央大学为加速提高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学生既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运用实践的真实本领,因此大力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当时机械工厂实习是整个工学院学生必修的基础技术课程,学校已初步建成设备较为齐全的机械实习工厂,下设金工场、木工场、锻工场、铸工场。各工场可容各系整个班级进行实习操作,其水平亦已处于各高校的前列。

  可是,极大的灾难发生了:1937年7月7日夜,日本帝国主义在芦沟桥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击。8月日军又大举进攻上海,敌机大肆轰炸各地。8月15日,一批敌机向四牌楼校区扫射,弹中图书馆及附属实验学校大门。8月19日在校园围墙内落了250公斤的炸弹7枚,墙外还落有许多枚,损毁房屋8处,死了校工7人,大礼堂的讲台被炸,所属牙医专科学校的房子炸平,男生宿舍楼窗玻璃全碎。8月25日文学院被炸。

  在此种情况下,学校经过慎重调查研究并经过批准,有计划有组织地迁往重庆沙坪坝,其理由有:这次抗战是长期的,不宜一搬再搬;所迁地点的水道直达为宜,以利搬运大量物资;重庆山陵起伏,宜于防空,且可获得国立重庆大学的帮助。于是,几千大箱浩浩荡荡西上,十月初大致迁移就绪,重庆的校舍集合了1700多工人,在42天内建成。11月初开始上课。

  在学校西迁过程中,千头万绪,而机械实习工厂大都为重型机器,在当时交通情况下,势难全部迁往。只好将当时新购德造电动车床、万能铣床、工具磨床、牛头刨床和立式钻床搬运。学校在沙坪坝复课后,即迅速建成了可供工学院各系学生实习操作的金工场和木工场。在金工场内将该车床置放在有掩体可防弹片的专设房间内使用,并购买一批当地生产的简单车床供实习用。在木工场内,采用电动机拖动简易木工车床供实习操作。另用一整套小型木工机床,包括带锯机床、片锯机床、木工刨床等供教学示范表演之用。这批小型木工机床是航空系为制造木质飞机供实验用的风洞而购置的。

  但是,当时一年级学生则在更为安全的柏溪新建分校校区上课,二年级才到沙坪坝学习,工学院各系的锻工和铸工实习尚无着落。于是1939年学校在柏溪校区加速建造锻工场和铸工场,7月即建成供学生使用了。在建造过程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的没有现成的设备,则自行设计制造。例如铸工场的熔铁炉和锻工场的锻炉,便是用旧汽油桶和柴油箱加工制成的。当鲜红的铁水从熔铁炉中滚滚流入砂型模时,在场的师生员工一片欢腾!

  1941年在系主任陈大燮教授倡议下,机械工厂成立了生产部,曾生产立式锅炉、台钻等通用机械以及球磨机、切片机等化工机械,供受敌人封锁的后方的迫切需要,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

  同年,接受兵工署技工训练处的委托,举办过两期技术工人训练班,每期50人。学员受训两年后毕业,他们除有操作机床技能外,还具有一定的机械基础技术知识。学员一面学习,一面协助生产部完成生产任务。毕业后,分配到校外工厂工作,成为技术骨干力量。

  在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异常困苦、物资异常缺乏,师生员工在学校、院、系的亲切指导和大力帮助下,满怀爱国热忱,团结一致,日夜辛劳,克服种种困难,开拓创新,终于完成了建设实习工厂和教学、生产任务,为国家培养出一批英才。缅怀往事,令人永誌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