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丁绪贤(1885-1978):江南高等学校化学科1908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5286

丁绪贤(1885-1978)
江南高等学校化学科1908年毕业校友

  丁绪贤,分析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和化学史家,字庶为,1885年10月11日出生于安徽阜阳县。1904年丁绪贤考入江苏与安徽于南京合办的江南高等学校,攻读自然科学。1908年春,各地举办公费留学英国的考试,他在安徽报考,获全省之冠,开始远离祖国赴英留学。1909年他就读于伦敦大学化学系,1910年底回国,1911年初与陈淑结婚后,伉俪再往英国。丁绪贤在伦敦大学化学系攻读6年,陈淑也于该校攻读英国文学,1914年他被授予荣誉科学学士称号,继续在伦敦大学研究部深造。1917年丁绪贤与陈淑学成归国,丁绪贤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化学教授,陈淑则执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他们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
  1912年前后,他与留英同学王星拱、石瑛等人于伦敦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后因留美同学任鸿集、赵元任等人于1914年在美国也成立了同样组织,且人数较多,不久,该组织将社址迁回上海,丁绪贤转而支持并参加国内的中国科学社活动,成为"永久会员"。1942年他还被选为中国化学会桂林分会首届理事会理事,1944年至1945年被选为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十二届理事会理事,1947年至1948年又被选为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十五届理事会监事。
  1917年春,丁绪贤与吴兴仁等人于北京高师发起成立"理化学会",会员迅速发展到几十人,他们定期举行科学报告会,宣传科学、提倡民主。同时创办《理化杂志》刊物,1919年发行创刊号。这是20世纪以来中国创办的早期自然科学刊物之一。
  丁绪贤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认识到研究自然科学史,是提倡科学、改进教学的有力措施。因此他像中国化学家王、张子高等一样,早在70 年前便致力于化学史研究。丁绪贤主要侧重研究世界化学通史,是中国开展世界化学史系统研究的第一位学者。1919年,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理化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化学家普力司莱传》一文,意在宣扬"五四"运动提出的科学、民主的革命主张。1919年丁绪贤被北京大学总长蔡元培聘为该校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丁绪贤是主张在大学将科学史列为教学内容的少数有眼光的教育家之一。在北京大学讲授化学的同时,兼设化学史课程。
  1919年丁绪贤在《北京大学月刊》创刊号发表《有机化学史》长篇译作,首次介绍有机化学这门19世纪兴起的新兴学科的发展史,创译许多化学史专有名词。在此后,他自编化学史教材,经过七八年的努力,于192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化学史通考》,列为《北京大学丛书》第11种。这是丁绪贤主要代表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化学史书籍。此书出版为国内开展世界化学史研究打下基础。直到80年代,这本书是这方面唯一有参考价值的学术专著。
  1927年丁绪贤受聘为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时该校由张学良任校长,与丁绪贤共事者有庄长恭、王国维等。"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丁绪贤南下任安徽大学及东吴大学理学院院长,陈淑任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校长。鉴于《化学史通考》初版早已售罄,商务印书馆再版清样排出后,"一二八"事变,书馆遭劫,所有书稿同付劫灰,丁绪贤于1934-1935年在东吴大学再版增订,1936年出版。
  丁绪贤在1937至1945年期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专著再版后,便离华东至西南,先后于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师院、浙江大学任化学教授。抗战胜利后,随浙大回杭州直到他于1956年退休,1978年9月20日病逝杭州。他大半生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在多所大学任化
  学教授、系主任及理学院院长等职,是有数十年教学经验的化学家。他主要讲授分析化学及化学史。他不慕名利,昼间授课、指导实验,夜间编讲义、备教案、批作业。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热心为祖国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化学人才。
  (潘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