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凤子(1885-1959):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系1909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7343
吕凤子(1885-1959) | |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系1909年毕业校友 |
吕凤子,杰出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原名吕睿,字凤痴,号凤先生。1885年生,江苏丹阳人。1909年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系工科,留校任附中教员。1910年他在上海创办了神州美术院,教授素描书法。旋于1912年捐献家产又在丹阳创办了正则女校,任名誉校长,并将神州美术院一批学生兼并于上海美术院(上海美专前身)。1927-1935年回母校历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艺术科主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兼艺术教育系主任、国画组主任教授兼大学研究院画学研究员。后又返丹阳续办正则女校,创"正则绣"。 抗战期间迁校入川,1940年在四川璧山创办正则艺专。1940-1949年先后任国立艺专校长、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主任、正则艺专校长。解放后,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教授、江苏师范学院教授兼国画制图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筹委会副主委、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主委等职。 1959年12月20日吕凤子病逝苏州,享年74岁。 吕凤子一生从事艺术教育,主张以"美育"和"爱育"代替宗教,倡导"善"和"真",因此,他毕生尽瘁于美育,从无倦怠。他在美术教育上是"尊异成异"的,不主张模仿抄袭,在思想上是"缘异穷异"的,不主张囫囵吞枣,而要懂得穷理尽性,自立门户。他在中央大学教山水,每学期必偕学者赴山水胜处,游览创作。培养了大批人才,桃李满天下,他早期的学生中就有刘海粟、徐悲鸿、张书旗等。 吕凤子具有全面的艺术修养,他精于书法、篆刻、诗词、画论。他擅长书画、仕女、佛像,书法不临秦汉以下,画法以写意传神为主,别具风格,不入时流,我行我素,不阿时好,独来独往,卓然为一代大家。在艺术实践上,以"爱"、"美"、"力"为目标,改革中国人物画。博览古代作品,潜心于传统绘画的研究,一面吸收西洋写生技巧,开始树立了自己的风格。1937年入蜀前为其前期,主要画山水和仕女,因讨厌一切人间有形无形的拘束,求独立自由,故爱画烟云幻变的山水,纵横挥洒,兴尽即止,不效法任何人。画仕女自喻芳洁,画野老自喻孤高。他重视生活感受和内心情意的发挥,具独特风格,打破老格调,其笔墨皱法,豪放自由,一气呵成。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局势和环境的变迁,思想感情有急剧变化 。这个时期的作品甚多,线条有力,运转变通,如动如飞,并钤用《如此江山》、《为此人间》的闲章,更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深化了艺术思想内容,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更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其人物形象表现得认真完美,浓墨夸肆,简劲古朴,使人明显地感到一种浓烈情感的升华。解放后是谓晚期,其画风为之一变。他曾说:"我一生寻找人的价值和意义,现在才算找着。旧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但我还不愿意即死,我还要好好的活几年,做几年,乐几年,以弥补过去的白活、白学、白苦的损失。"他心情舒畅,奋力创作,画新题材,并改用行楷题句,以便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以此来歌颂祖国的新生,其作品艺术造型严谨,风格朴厚豪迈,技法奇变无方,达到了"无法之法"的境界。 吕凤子卓越的素养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儒理、哲学、老庄、佛学等无不精通,反映在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上,具有异于常人的见解,而独树一帜,他以超常的睿智直探中国画的精髓,又发自实践之真得,立论既高,义释精微。30年代初所作《卢山云》获法国世界博览会中国画第一奖;1943年作《四阿罗汉》获重庆全国美展一等奖;1959年作《菜农的喜悦》获江苏省美展创作一等奖。他有《中国画法研究》、《风景画法》、《吕凤子人物画册》、《吕凤子画集》等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