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1892-1973):国立东南大学至中央大学教师(1919-1930) 1936年当选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 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610
赛珍珠(1892-1973) | |
国立东南大学至中央大学教师(1919-1930) 1936年当选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 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赛珍珠,世界著名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892年6月26日出生于美国亚弗吉尼亚州希尔斯保罗,出生三个多月,即随传教的父母来到中国,在江苏镇江生活、学习、工作了整整18年。由于她是在英、汉双语环境下长大的,所以她描绘自己在文化上具有双焦点透析;她自幼酷爱汉语,热爱中国,称中国官话是人类语言的精华,一直宣称汉语是她的母语,中国是她的第二祖国,镇江是她的中国故乡,于是她给自己起了一个美丽的中国名字"赛珍珠"。 1910年她18岁时返回美国入弗吉尼亚州伦道夫一梅康女子学院攻读心理学,1914年毕业后即返镇江,先后在崇实女校和润州中学教英文。1917年她与美国农学家John Lossing Buck结婚后住在安徽宿县,并在教会学校教书,因随夫姓,改名为Pearl Sydenstriker Buck。 1919年赛珍珠的丈夫,到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任教,赛珍珠随夫迁居南京并在国立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教英文,同时开始创作小说。1921年她母亲病逝后,就把父亲接来南京一起居住,为了纪念母亲就整理母亲笔记佚稿,1923年《也在中国》在《大西洋月刊》发表,1926年她的长篇小说《东风·西风》连载于《亚洲杂志》。后来学校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和中央大学,赛珍珠始终继续在外文系教授英语和英国文学。她精通双语,学识渊博,教育有方,深受学生爱戴。 1929年她的名著长篇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完稿,该书描写了中国农民王龙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富户的故事,突出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1931年3月出版,成为全美最畅销书,并被译成上百种文字,风糜全球,赛珍珠声名大振,旋即于1932年荣获普利策文学奖。1933年《大地》被改编为剧本在纽约上演,1936年被拍成电影,电影演员娜兹英娃因演女主人公而获奥斯卡金奖。《大地》与1932年写的《儿子们》和1935年写的《分家》构成了大地三部曲。赛珍珠还于1933年将《水浒》译成英语,书名改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1935年赛珍珠回美定居,次年即出版了纪念其父母的传记小说《战斗的天使》和《流放》。1936年她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193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也是全世界唯一获得普列策和诺贝尔两项文学奖的女作家。1951年当选为美国作家协会主席。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学习、工作了36年,她一边教书一边写作。她先后写作出版了50多部作品。她表示"教书引起我的兴趣是因为可以通过我的学生给我带来新的消息",在四牌楼这块福土泽地为其创作提供了肥沃的粮草和养料,更由于她勤于"耕耘",使她一举成名,她的著作促进了中外人民的交流,千百万的欧美人民和世界各地人民,读了赛珍珠的著作,都响往到中国看一看,一位年近九旬的德国老太埃尔娜·罗莱德夫人就是在年青时读了赛珍珠的著作,一直想亲眼看一看遥远而古老的中国,终于1982年她70岁时实现了宿愿,从此每二年来一次,已经来中国9次,踏遍了中国大地。 1973年3月6日赛珍珠逝世于美国佛蒙特州丹比(Danby,Vt.)。尼克松总统在悼词中称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人"。2002年2月21日,布什总统访华,中国国家邮政局特发行一套中英文对照的《赛珍珠》邮资明信片(共4枚),并在赛珍珠的中国故乡镇江市的邮政局举行了首发仪式,纪念这位中美共同培养并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女文豪。 (程仁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