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钱宝琮(1892-1974):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教授(1927-1928)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155

钱宝琮(1892-1974)
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教授(1927-1928)

  钱宝琮,数学史家,数学教育家。中国古代数学史和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钱宝琮1892年出生于浙江嘉兴。1908年浙江省第一次招考官费留学生,他因数学成绩突出而被录取,是20名录取生中最年幼的,同年9月同翁文灏等一起赴欧。1911年6月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土木工程系,获理科学士学位。随后又就读于曼彻斯特工学院建筑系。1912年2月回国。先后在浙江省民政司工程课、上海南洋公学附中、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任职任教。1925年8月,经姜立夫介绍去天津任南开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开设微积分、微分方程、数学史等课程。
  1927年9月,钱宝琮与竺可桢、汤用彤等同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工作,任数学系副教授。1928年8月转任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主任,1937年举家随浙大西迁,近30年的耕耘为浙江大学数学系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20年代到40年代,钱宝琮参加中华学艺社、中国科学社、中国天文学会和中国数学会等重要学术团体,并曾担任教育部数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员,《科学》、《数学》杂志编辑等。1956年奉调去北京,任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一级研究员,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委员,《科学史集刊》主编等职。
  钱宝琮这位率先为大学师生和中学教师开设数学史教育的先驱者,从事研究中国数学史和中国天文学史数十年,撰有《古算考源》、《中国算学史》(上卷)、《中国数学史话》、《算经十书》(校点)、《中国数学史》(主编)、《宋元数学史论文集》(主编)及《算术史》(稿本)等专著多种和科学史论文60余篇。198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选编出版了《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选集》,共收入其重要的论文33篇。
  钱宝琮从事中国数学史研究始于1919年,内容包括历代重要数学家、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等。例如,关于中国古代的圆周率和割圆术、整数勾股形、增乘开方法、奇零分数记法,以及秦九韶和《数书九章》、梅文鼎和《梅氏丛书辑要》、汪莱和《衡离算学》等,都有专文论述。他认为:数学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特别是天文历法)的发展,常有密切之关系。因此在研究数学史的同时,他还对天文历法,音律和《墨经》、力学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了授时历法和当时的西域回回历的论点。《从春秋到明末的历法沿革》则为中国历法史的研究建立了新的数理基础。
  钱宝琮长期从事数学教育工作。1912年起,他先后在上海南洋公学附中、苏州工专、南开大学、中央大学等大专院校讲授数学,在他的学生中有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江泽涵、吴大任、申又根、孙泽瀛、程民德、张素诚等。
  他在数学教学工作中重视实际,重视计算。注意培养基本技巧和能力,特别是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善于启发学生自己的思路。他一直十分关心中学的数学教育,并提出数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中学数学教师服务。1956年以后,钱宝琮调入中国科学院专门从事科学史研究,同时又为培养新一代科学史工作者作了大量的工作。
  钱宝琮晚年提出要加强数学思想及研究,并撰写了"宋元时期数学与道学的关系"、"九章算术及其刘徽注与哲学思想的关系"、"讨论中国古代数学的逻辑"等文章,探讨了数学与宋元理学、刘徽与荀子思想的关系等问题,为把数学史研究提高到较高的层次和挖掘较深刻的内容,作了开榛辟莽的工作。
  1974年1月5日,钱宝琮病逝于苏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享年82岁。
  (何绍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