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胡桢(1897-1989):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7年毕业校友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954
汪胡桢(1897-1989) | |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7年毕业校友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汪胡桢,著名水利工程专家。1897年7月12日生于浙江省嘉兴府(今嘉兴市)。1915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南京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7年毕业。 1920年春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水力发电,1923年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3-1924年在美国亚特兰大铁路电力公司实习;1924年回国前又去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等国参观了许多水电站。 1924年回国,1924-1926年在南京河海工科大学任教;1927-1929年任太湖水利工程处、浙江省水利局副总工程师;1929年任导淮委员会工务处设计组主任工程师;1934年任整理运河讨论会总工程师,编制了《整理运河工程计划》一书;1935-1937年任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设计科长。 1946年任水利委员会派驻联合国救济慈善办事处顾问,1946年任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 1949年任浙江大学水利系教授,后调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1950-1954年任淮河水利工程局副局长,治淮委员会委员兼工程部长,佛子岭工程总指挥;1954-1960年任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黄河三门峡工程总局总工程师;1960-1978年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名誉院长。 1955年,他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29年他参加设计建成了计划中的邵伯、淮阴、宿迁三个船闸。1931年,长江、淮河发大水,他领导修复了西起正阳关,东抵五河县长达200公里的淮河大堤及涵洞几十处,疏竣了淮河支流北淝河。1946年,领导修复了因抗日战争破坏的钱塘江海塘缺口。1938-1945年,他组织翻译出版了《水利工程学》,成为当时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他主编出版的《中国工程师手册》,共有基本理论、土木、水利三册,使中国工程师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手册,为了这部巨著的诞生,他卖掉了自己的房产来支付稿费和出版费用。 1950年,汪胡桢参与制定《治淮方略》。经过3年奋战,1954年我国第一座(也是亚洲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佛子岭水库终于建成,开拓了连拱坝在我国的新纪元。以后,梅山水库又建成了当时世界最高的连拱坝,提高了我国水利工程技术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影响。继而,汪胡桢又投入三门峡水库的修建,1956年,被任命为三门峡工程局总工程师,他以花甲之年,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施工指挥上。 汪胡桢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水利建设人才,1960年,汪胡桢担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他编写讲义,亲自授课,十分注意实验室的建设和学生的生产实践,带领师生去黄河中游碛口实地勘测设计,住窑洞、吃粗粮,完成了《碛口拦沙水库设计方案》。他还向学校慷概捐赠了珍藏的图书2000余册。 汪胡桢不顾高龄,体弱多病,撰写出版了专著《地下洞室的结构设计》和《水工隧洞的设计理论和计算》,主编和编写了700余万字的《现代工程数学手册》,这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大型工具书之一。 修建长江三峡水库是世界瞩目的巨大工程,他参加了可行性探讨,先后发表了20多篇有关大坝造型、船闸设计与移民工作等重大科研课题的论文,提出了不少大胆独创的设计构思,得到领导的重视。 汪胡桢曾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临时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和第三、四届名誉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五届名誉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顾问。他还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三届常委,第六届委员。 汪胡桢于1989年10月13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2岁。 (贾本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