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叶企孙(1898-1977):国立东南大学理化系副教授(1924-1925)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153

叶企孙(1898-1977)
国立东南大学理化系副教授(1924-1925)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叶企孙,著名物理学家1898年出生,上海市人,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士学位,于1922年和1923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在东南大学文理科理化系任副教授。1925年后在清华大学任物理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1938年起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特种研究所委员会主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教研室主任、校务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委员会副主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叶企孙是中国物理学会创始人之一,自1932年物理学会成立便连任副会长、会长、常务理事长等职。
  叶企孙最早在科学研究上获得了两项重大成果:一是在1921年与W.杜安和H.H.帕耳默合作测定了普朗克常数,他们测得的用于计算普朗克常数的数据,沿用了16年,而且激励了从30年代到50年代的许多实验工作者用X射线法去测定普朗克常数;二是在1923年研究了流体静压力对铁、镍、钴纯金属和两种碳钢磁导率的影响。他改进了实验方法,从而观测到了新的复杂现象,并用唯象理论解释了实验结果,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后来从事建筑声学、铁磁性和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研究,亦取得了不少成绩。
  叶企孙在高等教育战线上工作了50多年,对我国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贡献。他创办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教学方面提倡重基础、重质量、理论与实验并重的方针。从1929年起,先筹办物理研究所,后扩大为理科研究所的物理学部,另有算学、化学和生物学部。1931年他创办了《国立清华大学理科报告》(英文),刊载理学院内外有关成果。他还办了农业研究所、无线电研究所、航空研究所、金属研究所和国情普查研究所等。这些所在抗战期间统称为特种研究所,他作为主任委员,直接指导五个研究所制定研究目标及为实现各项计划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还认为要办好校系,必须有一批优秀人才。30年代他先后聘请了一批学术造诣深的教授,如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等,还聘任了一位技术精湛的德国技师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叶企孙在培养与选聘(拔)人才上,既有坚定的原则,又考虑具体情况。他没有门户偏见,目光总是放在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如从1925年开始,他一直主持招考清华留美公费生的工作,在派往各国的留学生中,钱学森、顾功叙、钱临照、马大猷等虽不是他的及门弟子,一样受惠于他的指点。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原先是江苏金坛一小商店的店员,连高中文凭也没有,但是个很有数学才能的青年,经人介绍给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熊庆来与叶企孙院长商量,叶企孙当即表示欢迎华罗庚来清华算学系图书室作助理员,一年后华罗庚在日本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叶企孙便立即升华罗庚为助教,并送去英国深造。叶企孙一向乐于聘请他认为比他强的人来任教或任职,如1937年就主动推荐吴有训代替他担任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在叶企孙办学思想和优良作风的影响下,清华大学人才辈出,所培养的人才大都成为国内外闻名的专家学者。
  叶企孙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冒着极大风险,推荐输送一些清华学生到冀中抗日根据地,组织学生为根据地制造炸药、装配无线电收发报机,他还筹款万余元购买药品、医疗用具、电台、黄色炸药等送往冀中根据地。
  叶企孙1977年逝世,享年79岁。
  (钟文定  戴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