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曾昭抡(1899-1967):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1927-1931)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3402

曾昭抡(1899-1967)
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1927-1931)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曾昭抡,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899年5月25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1915年考入学制为8年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因成绩优异,插班入四年级。1920年曾昭抡毕业赴美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三年内修完了四年的课程。其后转攻化学于1926年获科学博士学位。
  1926年回国后,先在广州兵工试验厂当技师,1927年到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后兼化工系主任。1931年后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他在中大、北大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要求每个学生在毕业前一定要做毕业论文。北大化学系1934年开始做毕业论文,从此,我国各大学相继实行毕业论文制度。早在20年代,曾昭抡就开始做研究工作。仅在1932-1937年间,就发表了50多篇论文,其中"对-亚硝基苯酚"的研究成果,已载入《海氏有机化合物词典》,被国际化学界所采用;他改良的马利肯(Mulliken)熔点测定仪,曾为我国各大学普遍使用。1932年8月4日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曾昭抡是主要发起人之一,当选为首届理事,创办了中国化学会第一个学术刊物《中国化学会会志》,他任总编辑20年。而且连续16届被选为理事或常务理事,其间有4届任会长、1届任理事长。
  共和国成立后,曾昭抡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组织制订了新的教学计划,在德、智、体方面向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始终坚持亲自为化学系一年级学生讲授基础课。
  解放不久,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等科学团体联合发起筹备召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吴玉章任筹委会主委,曾昭抡、李四光、侯德榜为副主委。在这次会议上,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曾昭抡任副主席。
  1951年曾昭抡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1953年成立高等教育部后,他便任高教部副部长直到1957年,主管全国理工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教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和全国高分子委员会主任。为了解决当时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957年曾昭抡和千家驹、华罗庚、童第周、钱伟长等向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写了一份《对于有关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的报告,这份报告与后来我国制订的《科研工作十四条》、《高教工作六十条》等科学、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然而当时这些宝贵意见不仅未被采纳,反而被视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批判。主持起草这份报告的曾昭抡从进步教授到领导干部,忽然间又成了大右派。1958年4月,幸有武汉大学校长李达之邀,经中央同意,前往武大化学系执教。他就专心致志地做学问,建立了元素有机化学教研室,主编了200多万字的讲义,亲自担任化学文献、元素有机化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并先后建立了有机硅、有机氟、有机硼和元素有机高分子等科研组。
  1961年他患了癌症在北京治疗的三年里,他看了数百篇科技文献,撰写了100多万字的著作,自学了日语,还培养了一位青年助手编写讲义,接替他开的课程。用通信方式继续带研究生,坚持每年回武大两次,每次3个月左右。1963年12月,在天津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有机化学讨论会"。他抱病向大会做"元素有机化学进展"的学术报告,还顶住癌症折磨,组织撰写了《元素有机化学》丛书,亲自执笔撰写,第一册《通论》共七章24万多字。遗憾的是"文革"开始后,他的夫人俞大□(东大校友)被残酷地夺去了生命,他又被作为"大右派"不断批斗,终因癌细胞转移得不到治疗,而于1967年12月8日抱恨弃世。
  (王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