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朱子清(1900-1989):国立东南大学化学系1926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5189

朱子清(1900-1989)
国立东南大学化学系1926年毕业校友

  朱子清,有机化学家、教育家,别名镜心,1900年10月17日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1921年他考入东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1926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不久,他因在东南大学"易校长学潮"中与反动派发生了激烈冲突而被辞退。
  1929年他前往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院求学。193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赴德国明兴大学从名师维兰德(H.Wieland)继续进行有机化学研究。1934年转赴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跟随微量化学的首创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雷格尔(F.Pregl)学习微量分析。1935年学成回国任南京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37年任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代理所长,1946年任暨南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47年起兼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兼任同济大学教授。在此期间,朱子清在马钱子碱、钩吻素、贝母素的研究方面也做了突出的贡献。主要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
  1949年10月朱子清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52年10月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夏,为了改变西北地区落后面貌,他携带全家到兰州大学任教,建立了第一间有机微量分析实验室和生物碱实验室。朱子清曾先后担任甘肃省药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化学学报》编委、甘肃省科协名誉主席等职。此外,他还是甘肃省政协第四、五、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并当选为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朱子清在有机化学,尤其在天然产物有机化学方面造诣精深,硕果累累。先后在国内外近20种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在国内外有机化学界享有盛誉。特别是关于贝母植物碱的研究,曾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从50年代起,朱子清领导其研究小组,对贝母植物碱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终于在1955年首先确定了该类植物碱的基本骨架为变型甾体,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后,引起了化学界的重视。1956年朱子清应邀参加德国科学院主办的"国际生物碱会议",又应邀赴匈牙利和苏联讲学。同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并被聘为国际有机化学杂志《四面体》的荣誉编辑。1977年加拿大化学家人工合成贝母素甲成功,证明了朱子清等当年确定的基本骨架正确无误。
  1961年,朱子清等研究了国产钩吻中的植物碱,确定了新植物碱"钩吻素子"的结构。70年代以后,朱子清等又陆续从百部、藜芦、乌头、麻黄、南蛇藤等植物中分离到20余种植物碱,发现了10余种新的植物碱,并阐明了它们的化学结构。
  在朱子清之前,雪莲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未见文献报道。80年代初,朱子清在国内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填补了雪莲化学成分研究的空白。荣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80年代初,朱子清及其合作者对中药竹节香附中的皂苷成分进行研究。他们从竹节香附中分离鉴定了8个皂苷,其中6个为新化合物。药理试验表明:其中1个化合物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另1个化合物不仅没有抗癌活性,反而能促进癌细胞的生长。该研究成果荣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57年,他由于对工作提出意见,蒙受了不白之冤;"文革"期间,又遭到迫害,可是他心中始终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1978年,他复出担任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兼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研究室主任。
  1985年9月,兰州大学为纪念朱子清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60年举行了隆重的学术报告会。然而此时他已病魔缠身,但依然承担着多项研究课题,坚持指导博士研究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终于1989年3月11日病逝兰州。
  (贾中建  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