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宝(1901-1982):国立中央大学至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1940-1982)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1308
杨廷宝(1901-1982) | |
国立中央大学至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1940-1982)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杨廷宝,著名建筑学家、教育家,字仁辉,1901年10月2日生,河南南阳人。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学习,1921-192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曾两次获得全美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1924-1926年在美国克雷建筑事务所实习。1926年离美赴欧洲考察建筑。1927年回国至1949年在基泰工程司负责建筑设计。1940年起兼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解放后,历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副院长、建筑研究所所长,1955年被任命为一级教授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理事长,1957年和1965年两次被选为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他是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任江苏省副省长。1982年12月23日逝世。 杨廷宝在美国受到严格的西方古典建筑手法的训练与技术知识的教育。归国后,早期作品如沈阳车站、沈阳东北大学等,都有较多的模仿性,表明了该时代的特征。此后,他开始结合中国自己的特色,在建筑风格上致力于探索和创新。30年代初,他和建筑工匠们实地修缮了北平天坛、祈年殿、国子监等一批著名古建筑。1929年,他参加中国营造学社,他对中国古典建筑做法深为熟谙,特别对明清式建筑及民间传统建筑悉心研究,同时还密切注视国外现代建筑的发展。深厚的学术造诣,使他在建筑设计中具有坚实的创作素质。30年代初,他设计的南京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金陵大学图书馆(现南京大学老图书馆)中山陵音乐台等均有合理的功能布局,协调的建筑体型,统一的比例和尺度,并具有我国独特的建筑风格,其成就高于同时代的外国建筑师。他的设计不论是总体规划,或是单体建筑,内部设计以及细部大样都十分注重环境和现实条件。在建设细部的比例尺度和用材上也都做到精益求精。 50年代初期,北京和平宾馆的设计是他将环境、功能、施工、经济和建筑空间艺术高度综合的一个作品。这一简洁、大方、朴素、明朗的新建筑,获得周总理的肯定和赞扬,赢得了国内外建筑界的好评。解放后的30余年来,在他主持、倡导、参与下,同有关建筑设计院协作,建成了一批大中型民用建筑工程,如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京火车站、南京长江大桥等。对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图书馆等工程,他都参与了方案和建议,作出了努力和贡献。在此期间,他还多次参加国际建筑界活动,代表我国建筑界积极工作,为祖国获得荣誉。 他担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及系主任期间,不仅教学生具体技术知识和建筑设计的本领,而且还指点学习方法,其教学作风深受学生爱戴,为建筑界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桃李满天下。 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爱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重视联系中国国情、民族习惯及实际状况。他治学严谨,不尚空谈、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具备广博的社会和科技知识,鼓励学生勤于学习、勤于观察和分析。 他几十年的建筑设计道路,俨然是一部我国60年来建筑设计历史的注解和缩影。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倡导了学派,而且在于坚持了严谨的现实主义探索精神,努力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工作任务的要求,力图在不同要求和有限条件下,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探索一条自己的建筑设计道路。使建筑学这门学科牢牢植身于中国这片土地上,造福人类。 由于他的杰出成就,在国内外同行中德高望重。他担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达8年之久,业绩卓著。他谦虚谨慎,严以律己,言传身教,体现了一代宗师为人师表的崇高形象。 (齐 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