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济慈(1901-1996):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1923年毕业校友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793
严济慈(1901-1996) | |
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1923年毕业校友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严济慈,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字慕光,号岸佛,1901年12月29日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1923年夏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因修满大学规定的学分,同时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成为东南大学第一届唯一的毕业生。同年11月他到法国巴黎大学求学,1925年获数理硕士学位,1927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是年回国担任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及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教授。1928年冬再度赴法,在巴黎大学和法国科学院从事光学与电磁铁的研究。1930年底回国后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后又兼任镭学研究所所长。1935年被选为法国物理学会理事。抗战中,他在昆明率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全体职工从事多种军需用品的研制工作。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出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北平解放后不久,严济慈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委会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即投身中国科学院的建设,任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兼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1952年任东北分院院长。1955年当选中科院数理化学部委员、技术科学部主任,继而任中科院副院长。他还先后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校长,《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副主编等职。他是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198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83年起,他连续被选为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复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东南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等职务。 严济慈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和教育成绩卓著,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物理学、应用光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他精确测定居里压电效应"反现象",发现了光双折射的新效应;系统研究了石英圆柱体施加扭力起电的现象,发现了石英扭电定律;深入研究光谱学,为丰富和发展原子、分子光谱学作出了贡献;精确测定臭氧紫外吸收系数,为大气物理学中臭氧层测试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研究压力对照相乳胶感光性能的影响,此项研究对于工业生产、民用和科学实验均有密切关系,时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曾撰文称其为"国学中光学之发明而为国学之光"和"国学中物理学之曙光"。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领导开展应用光学研究,研制成大批军用、医用光学仪器设备,供我国抗日前线和驻印度的英国盟军使用,荣获胜利勋章。他还发表了许多论文,仅在1927-1938年间就在法、英、美、德等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部分与他人合作)。1986年科学出版社汇集出版了《严济慈科学论文集》。 严济慈20年代编著的《初中算术》被教育部审定为教科书,延用了近20年;40年代先后编著了《普通物理学》、《高中物理学》、《初中物理学》和《初中理化课本》;60年代在中国科技大学授课时编著了《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和《电磁学》等教材。 严济慈参与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创办和建设,1978年接任校长,在高校中率先创办了研究生院。30年代主持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期间,参与负责中英、中美、中法、中比庚款留学物理考试的命题、评审和录取工作,先后选拔了20多人出国深造,这些人后来均成为著名科学家。70年代末在教育部领导下,他与李政道合作实施中美联合招考赴美物理研究生项目的考选工作,他任CUSPEA委员会主席,历经9届,共派出900多人。 1996年11月2日严济慈病逝于北京。 (何仁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