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1904-1965):国立中央大学至东南大学教授(1935-1952)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635
傅抱石(1904-1965) | |
国立中央大学至东南大学教授(1935-1952) |
傅抱石,杰出的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原名瑞麟,1904年10月5日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喻。5岁便对绘画发生兴趣。10岁到瓷器店当学徒。2年后便沉醉于左邻刻字摊,右邻裱画店。经年不断地习字、刻印、临摹。13岁那年,免费进入省立第一师范附小,毕业时居全校榜首,直升省立一师。17岁时自命"抱石斋主人"。从此改名"傅抱石"。19岁丧父,边上学边在图书馆打工,抄摘了一二百部有关画史画论的专著,不满20岁时写完了《国画源流述概》这部十多万字的书稿。1926年毕业留校任附小教员。后被省一中破例聘为高中艺术科主课教师,到1929年秋又完成了专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1931年出版。27岁那年,经徐悲鸿向江西省政府力荐,于1933年3月被派赴日留学,入帝国美术学院研读美术史论。他的一方印章在四面镌刻有两千余字的《离骚》,而印石仅4厘米高,印侧每面也不超过3×4厘米。这方印章获日本篆刻竞赛头奖,被日本行家誉为"精神雕刻"。他留日不满三年,就完成了著作《中国绘画理论》,翻译了《唐宋之绘画》,均于1936年在上海出版。1935年5月10日,傅抱石在东京举行金石书画展。 1935年他学成归国,应徐悲鸿之聘,任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讲授书法、篆刻和中国美术史课程。几年间他相继发表有关日本美术、中外美术研究论文数篇,出版了《基本图案学》、《中国美术年表》、《中国篆刻史述略》、《石涛年谱稿》、《石涛丛书》、《石涛再考》、《明末民族艺人传》等专著。抗战爆发后,傅抱石任政治部三厅郭沫若的秘书,以画笔从事抗日宣传。三厅解散后回中大艺术系任教。1939-1946年,傅抱石开始了艺术研究、美术创作和理论著述。1942-1945年春,创作了《大涤草堂图》、《初夏之雾》、《万竿烟雨》和《潇潇暮雨》等。 1946年,傅抱石回南京继续任教于中大。1947年,傅抱石在上海 举办了个人画展,180多幅国画作品充满创新精神。 50-60年代,傅抱石创作《四季山水》、《风雨归舟》、《初春》等江南小景,并出访罗马尼亚、捷克等国,作异国风光的写生。1959年傅抱石接受了创作历史上空前巨幅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用的这幅高5.5尺,宽9公尺的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和关山月合作的任务。 1960年秋傅抱石率江苏国画工作团,历时3月,途经皖、豫、鄂、陕、川、粤6省,行程两万三千里,创作了《陕北风光》、《黄河情》、《西陵峡》、《待细把江山图画》等新作,次年于北京举办"山河新貌"画展。1961年夏他又赴东北旅游写生得《呵!长白山》、《天池林海》、《镜泊飞泉》等。并创作《烟雨莽苍苍》、《大雨落幽燕》、《芙蓉国里尽朝晖》、《更喜岷山千里雪》、《虎踞龙盘今胜昔》等毛主席诗意画多幅。他创作的《屈原》、《屈子行吟图》、《九歌图》、《山鬼》、《湘群》、《湘夫人》、《少司令》、《国殇》、《丽人行》、《琵琶行》等,均为其人物画之精品。他一生画作千幅,与齐白石被誉为画界南北二石。 傅抱石著有《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研究》、《中国绘画的透视研究》、《中国绘画的章法问题》、《中国山水人物画技法》、《中国人物画和山水画》等专著。 50年代初中国美术界刮起了一阵民族虚无主义的台风,认为中国画反映的表现的都是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根本不能为社会主义服务。许多大专院校美术系取消了中国画教学;将中国画改称为"彩墨画"。全国院系调整,南大艺术系改为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和音乐系,傅抱石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因找不到教师,他毅然挑起了中国画教学的担子,并制定了一整套专科、本科的国画教学大纲。 1960年3月,傅抱石调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8月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9月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 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病逝南京,享年61岁。 (徐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