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周同庆(1907-1989):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36-1943)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22246

周同庆(1907-1989)
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36-1943)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周同庆,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最早从事光学、真空电子学和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者之一。1907年12月21日生,江苏省昆山市人。原为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1989年2月13日逝世。
  周同庆,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29年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1929-1933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学习,先后获物理系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36年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43-1952年任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1952年任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从此在该系任教37年。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周同庆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常委。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上海物理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
  周同庆,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时,曾取得出色的研究成果,先后在美国《物理杂志》和《美国物理学会会刊》上发表了"氩气放电管中的振动和移动的辉纹"(1931)、"氧化硫分子光谱的新体系"(1931)、和"二氧化硫分子的光谱"(1933)3篇学术论文,因其学术研究优异,获得美国金钥匙奖。抗战时期,周同庆在中央大学任教时,为了测量长江--嘉陵江沿江中小城市吃水线和水下暗礁,以保证航运安全,由他带领助教等探索测量方法。他参阅国外文献后,确定采用超声反射的方案。和中央工业实验所合作,利用"声纳"原理,自己动手设计研制成超声发生器和超声探测器,并成功地制成我国第一台磁伸缩式高频率声波自动记录的回声测深仪。
  1949年周同庆任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时,开始研究高真空技术。他指导助教方俊鑫把实验室搁置较久的德国真空泵重新装置起来,并抽调中法药厂玻璃工蔡祖泉来校吹制玻璃,建立了能抽到10-10毫米汞柱的玻璃真空系统,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医用X光管。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交通大学物理系部分人员并入复旦大学后,周同庆和方俊鑫等调到复旦大学,与上海精密医疗仪器厂的华中一等共同研究X光管,并于1953年3月建成复旦大学X光管研制实验室,周同庆任主任、方俊鑫任副主任,华中一为工厂代表。经过一番艰苦努力,解决了真空铸靶、阴极设计、铜与玻璃的管状封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制定了排气和除气规范等一系列工艺规程,于1953年秋试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医用封闭式X光管。X光管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节省了大量外汇,充实了教学内容,推动了我国高真空技术的发展。1954年,周同庆指导上海医疗器械厂华中一用全部国产材料研制成功100千伏高压整流管,为X光机配套。他还指导蔡祖泉吹制成了玻璃高真空扩散泵。1955年英国物理学家J.D.贝尔纳(Berna)到复旦大学参观,见到我国自制的X光管和玻璃高真空扩散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56年周同庆等研制成功的医用X光管和高压整流管,在国内医疗器械厂投产。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物理系在周同庆等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真空物理、固体发光、电介质物理、原子分子光谱等多项研究。后来,这些都发
  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丰硕成果。
  周同庆一生致力于物理学的讲授和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主讲过原子物理学、光学、电磁学、热学、理论物理学,培养了多名"等离子体光谱及气体放电"专业研究生,筹建了复旦大学的固体发光与光谱学实验室。50年代,他和同行合作翻译出版了俄文版《原子物理学》,满足了当时国内高校教学急需。1960年他与人合作编写了《受控热核反应》一书。他还十分关心科学普及工作,1959年参与编写《辞海》物理学有关条目,1970年撰写了科普文章"激光",1976年参加编写了《物理学辞典》。
  (王塔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