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沙学浚(1907-1998):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1930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645

沙学浚(1907-1998)
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1930年毕业校友

  沙学浚,著名地理学家,字道夷,生于1907年,江苏泰州人。1926年入南京金陵大学,后转入中央大学教育学系,兼修地理学,受业于当代地理大师张其昀。1930年毕业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附中。1932年9月赴德留学,入莱比锡大学研读地理专攻地图学。其间得地理学教授须密特之介,到莱比锡地理博物馆学地图绘制方法。后又在柏林入德国最著名之印刷学校,实习印图技术。1933年又转学到柏林大学研究地理学,并在当时全球最先进的地理机构德国测量局制图科学习,当年在南京筹建地理学会,沙学浚加入地理学会。1934年9月,国际地理学会大会在华沙召开,沙学浚专程出席参加并赴莫斯科等地参观。1936年,沙学浚以在德课业已告结束,乃转往巴黎继续研究地理与法文,并在法国陆军测量局学习制图。沙学浚留欧,所系目标不在学位之获取,而在研究地理与制图之方法,尤重理论与实务结合,故其学习随所需选修课程,博采各家之长,在地理学之研究及对制图技巧之精进,卓然有成。
  1938年8月,学成归国,由邹鲁推荐到中山大学地理系任教,不久回故乡任江苏省地政局副局长,并在中央大学兼课。1937年抗战爆发,沙学浚携眷直达重庆,应聘于北碚复旦大学任史地系教授兼系主任。战争期间,经常为《大公报》撰写星期论文,1938年曾发表"论大学教育之改造",有识之士多有同感。1939年,二次大战爆发,苏俄入侵芬兰,12月4至6日,沙学浚于《大公报》发文"苏芬关系之地理背景",详细剖析了战争之地理因素。1940年,沙学浚以国人不重视中学地理为一大隐忧,撰文"中学地理的教材、教具与教法"发表于《教育心理研究》月刊,大声疾呼中学地理的重要性。1941年,应恩师张其昀之邀,转赴遵义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讲授中国区域地理、政治地理、地图学等课程。1942年秋,沙学浚就任重庆国防研究院研究委员,兼任中央大学史地系教授。抗战胜利后,沙学浚随中大复员南京,专任地理系教授,先后同事有缪凤林、胡焕庸、沈刚伯、李旭旦、李海晨、涂长望等。1947年,沙学浚兼任中央大学训导长。
  1949年沙学浚任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沙学浚主系期间,聘请大陆来台著名史地学者,师资阵容坚强,使师大地理系成为当时台湾首屈一指的系所。1961-1962年应聘到香港联合书院史地学系任客座教授,1964-1965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地理学系教授。1966年去巴西里约热内卢参加国际地理学会第十八届大会,宣读论文"中国历史上的三个中极区域",颇获好评。
  1963-1972年在师大期间,沙学浚曾先后任教务长及文学院院长,也曾在台湾大学地理学系、革命实践研究院、中国文化大学地学研究所兼任教授、国防研究院讲座。
  1970年,沙学浚应德国学术研究交换处邀请,前往访问3个月。1974年自师大退休后。移居美国,20余年来,仍不时到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阅读看书。70年代中日关于钓鱼台列屿归属问题发生争执,沙学浚以其坚实的地理学基础,旁徵博引,□集证据,先后发表"钓鱼台属中国不属琉球之史地根据"、"日本虚构事实向美国诈骗钓鱼台"、"钓鱼台属中国之历史、地理与法律根据论丛"等鸿文,对日本严加驳斥,1985年的一次校友会,他给与会校友送了一份他收藏的慈禧太后的诏书影印,证明台湾及钓鱼台岛早是中国领土。
  沙学浚之学术研究著重于区域地理、政治地理、历史地理。因提出国防地理的新观点,被誉为中国政治地理之理论先驱,著有《中国地理图集》、《中国历史地理》、《怎样教地理》、《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我们的国家》、《地理学论文集》、《城市与似城聚落》等书。
  1994年患巴金氏症,1998年2月16日,病逝纽约,享年92岁。
  (汪清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