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毕德显(1908-1992):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47-1949)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358

毕德显(1908-1992)
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47-1949)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毕德显,著名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始人。1908年12月21日出生,山东省平阴县人。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34年燕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39年到昆明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工作。1940年9月去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系深造,1941年获硕士学位后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并协助袁家骝指导学生实验,1944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半年后任美国RCA公司工程师。
  1947年9月回国,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49年初到解放区任大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前身)电机系及电信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起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张家口通信工程学院(1958年学院迁西安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雷达系教授会主任。1961年以该系为基础,在重庆建立雷达工程学院(1963年更名为工程学院),任副院长,授予大校军衔。
  "文革"时他受到不公正待遇,1972年彻底平反后任重庆通信工程技术学校副校长。1977年6月入党,9月调任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1978年后,还曾先后兼任中央军委电子对抗小组"电子对抗和雷达技术"顾问、总参通信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还是中国电子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雷达分会首届副主任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毕德显在担任大连大学电信系主任期间,主持创设了雷达工程专业,不仅制订了教学计划和设计了课程体系,还组织并参与了教材编写和实验室筹建工作。一些新课程,因熟悉内容的人不多,他就亲自带头开出微波传输技术、雷达原理等课程。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他一面强调基础理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亲自讲授电磁场理论课,并为该课编写了教材;另一方面他又注意把世界上电子学高新技术的发展引入教学。50年代,他就已注意到半导体物理、自动化技术和信息论等学科在雷达和通信上的应用,并及时组织教师学习研究,较早
  开出了这方面的课程。
  他还注意培养高级通信人才,50年代起即开始招收研究生,但因受到各次政治运动的影响而时断时续。70年代末,他虽已年逾古稀,还积极参与硕士生的培养和博士点的建设,并把卫星通信和军事指挥自动化等新学科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专业。
  在组织领导教学工作的同时,毕德显还参与了不少研究性工作。朝鲜战争时期,他从事了坑道通信的理论研究工作,得到了有用的结论,为抗美援朝中的通信联络作出了贡献。50年代后期,他参加了当时西安军事通信工程学院承担的气象雷达和超远程雷达的研制工作。70年代时,在某机场建设中,解决了雷达机不受高压输电线干扰的最佳距离的问题。此外,他还对军事通信中光纤技术的应用、微机的应用、核战争条件下通信联络的保障等问题向上级部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毕德显编著的教材有:《信息论基础》、《脉冲技术》、《天线馈电设备》、《电磁场理论》等;主持翻译的有:《天线》、《超高频天线》等。此外,在几十年中,他为中青年教师审阅和修改过许多教材、讲义和论文,为别人著书立说提供过许多帮助,但他从来都拒绝给自己署名。
  为表彰毕德显的先进事迹,为年轻知识分子树立榜样,198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党委批准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随后,总参通信部党委又作出了"向优秀共产党员毕德显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通信部队全体官兵向他学习。
  毕德显于1992年1月1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
  (林总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