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龄(1910-):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教授(1945-1946)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474
陈永龄(1910-) | |
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教授(1945-1946)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陈永龄,著名大地测量学家。1910年11月8日出生,北京市人。 陈永龄193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4年赴英国留学,后到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学习,1939年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校教授,中国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交通部铁路测量总处处长兼总工程师,其间,1945~1946年曾兼任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教授。 1949年解放后,陈永龄历任广州岭南大学理学院院长,华南工学院副院长,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兼大地测量系主任,国家测绘总局总工程师兼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陈永龄还先后担任过国家科委测量制图组副组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及测绘分编委主任,《测绘学报》副主编、《测绘通报》副主编,《测绘译报》主编等职。 1980年11月陈永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 陈永龄长期从事测绘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大地测量见长。40年代,他致力于大地控制网的布设理论和我国地区地球形状(大地水准面)的研究,首次发现了起自西伯利亚经过我国东部地区一直延伸到缅甸和马来西亚半岛的大地水准面上翘带。这一研究成果对国家大地网的布设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在领导闽赣铁路路线的勘测工作时,他提出利用航空摄影的方法对要穿过的许多高山峻岭的线路进行勘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陈永龄与人合作出版了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第一套测量学方面的大学丛书,计有《测量平差法》、《大地测量学》、《航空摄影测量学》、《实用天文学》四部,其中前两部全由陈永龄撰写。 1949年解放以后,大地测量工作全面展开,为了适应需要,陈永龄编写出版了一部完整叙述我国大地测量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大地测量学》(上卷一、二分册)。他领导制订了我国第一部《大地测量法式》,并负责撰写《大地测量法式说明》,阐明大地网布设方案的一些主要技术规定,论证国家大地网实际所能达到的精度,为建立我国独立而完整的现代测绘体系奠定了基础。 60年代,陈永龄为了积极推动我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工作,在有关会议上所作的《天文大地网平差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主题报告中,对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它所涉及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作了全面的研究性阐述,为该项工作的完成奠定了技术科学基础。 在测定珠穆朗玛峰高程的工作中,陈永龄于1965年提出了测定该峰高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求定观测珠峰时的大气折光和推求珠峰海拔高的技术难题,使测定方案的科学性和测定结果的精度都超过了国外历次测定的水平。 70年代,卫星大地测量技术在国际上迅速发展,陈永龄又积极研究和探索该新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提出了发展卫星多普勒定位工作的战略性建议,对高精度测定地心坐标,建立地心坐标系统,发展我国测绘系统的空间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陈永龄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近200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