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程式(1911-):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1932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956

程式(1911-)
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1932年毕业校友

  程式,著名电机工程学家,1911年1月5日生于安徽歙县。193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后留任该系助教。
  至1935年,程式考取公费留学德国,后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获特许工程师及工学博士学位。其间程式曾访问法国的大学及工厂企业,进行调查研究。
  1940年程式回国后,一直在其母校国立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任电力组教授。1947-1948年间,程式以访问教授名义赴美国考察,并访问了加拿大和日本。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中央大学改名国立南京大学,他仍在电机系任教,讲授"电工原理"等课程。1952年担任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教授,同年秋北大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他仍任电机系教授,并曾兼教研室主任。
  南京解放后,1951年他曾为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1956年,参加过"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工作;1957年又参加了"电力工业十二年科学规划"工作。这期间,曾兼任水利电力部技术委员会委员,水利电力部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机电研究所顾问。现为北京电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
  程式的主要科学论文和著作有:"对称过滤器"(1938年在柏林工业大学的"特许工程师"论文),说明对称过滤器能在频率变动时测定正序电压及负序电压,曾被采纳并使用。"用矩阵及对称分量分析电力系统及其在选择保护中的应用"(1940年在柏林大学的博士论文),在1957年出版的霍赫仁勒著的《三相电力系统中的对称分量》一书中曾引用此文(近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矩阵在电力系统分析上的应用更为广泛了)。
  程式在中大任教期间编写的《电工原理》教材,于1952年9月由龙门书局出版,该书对电磁场理论在电工中的应用作了阐述。他的"电能的集中产生"一文,发表于1959年《科学新闻》杂志,其内容除概述解放后十年来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外,并论述了受控热核反应的研究,能源供应的重要性以及电力网建设的必要性问题。
  此外,程式还在1952年受华东工业部的委托,寻求按当时国内条件制造"中频发电机"的办法。程式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可以采用一般硅钢片制造,并向华东工业部提出了报告,后来上海一家工厂首先用一般硅钢片制造成中频发电机。1957年用"网络综合技术"及"运算放大器"模拟了同步电机。1960年,北京电业有关单位组织人力研究"电力系统快速自动检查故障的原理",程式提出的方案为大家所接受,此后并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按其原理制成设备,投入使用。1964年用相关函数求电力系统频率变化的稳定周期。
  程式在1945年和1948年还曾先后向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及美国国家标准局,提出过"量纳理论及电磁单位"的报告,后来其要点写入《电工原理》一书中,讨论了当时国际上十分重视的电磁基本单位问题,并指出用电容做实物标准时,它的精确度较高。这项研究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早的。
  程式现已退休,还打算集中精力争取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技术综合两方面做出一些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