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张□(1911-1999):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1934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919

张□(1911-1999)
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1934年毕业校友

  张□,1911年4月12日出生于两广总督之家。193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后,张□到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基泰建筑事务所工作,直至1951年止,他是基泰平津事务所的主任设计师。在这里得到著名建筑师杨廷宝的悉心指导。张□曾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进行过多项工程设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最难忘的是在1941-1944年间,他任天津北洋大学兼职教授时,带领20名学生为故宫中轴线及其周围古建筑作了详细的测绘,这项工程包括左祖(庙)、右社(稷坛)、天坛、先农坛、北起钟故楼,南至永定门,重点在紫禁城内的建筑。全部工作绘成大张图纸360幅,比例为1∶100-1∶50-1∶20。这次工程,参与者功底深厚,测量翔实,绘制精细,为古都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可谓劳苦功高。这批珍贵资料,现收藏在国家文物局。
  1951年,张□放弃了在香港的优厚待遇和私人积蓄,回到北京担任永茂建筑公司任总工程师,同年,公司更名为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张□为八大总工之一。他在不长的时间内,完成了天桥剧场、新侨饭店、友谊医院、亚洲学生疗养院等众多建筑的设计。友谊宾馆可说是张□此时期的代表作,那富有民族风格韵味的设计方案,不仅他自己尤为钟爱,至今也为建筑界引为风范。友谊宾馆的设计,使年仅43岁的他享誉国内外。他的恩师、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对此十分赞赏,高兴地说该设计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国外权威的建筑史册亦称:"北京友谊宾馆是公认的中国50年代最早的新民族风格的成功尝试"。并把张□列于中国现代16位最著名建筑师的榜首。
  始于1956年的民族文化宫方案设计,更是张□的经典代表作。虽然它的建成距今已有40余年,但仍可以说是民族传统风格的精品之首。有专家称:"民族文化宫为建筑民族化风格设计的典范"。
  人民大会堂与民族文化宫同被列入"十大建筑",堪称中国第一号政治性建筑工程。人民大会堂的方案设计,是与天安门广场的整体规划同步进行。人民大会堂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议事的场所,因此其建筑设计,必须是既庄严肃穆又典雅富丽。作为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总工程师的张□,在感到高兴的同时,亦感责任重大,不敢丝毫懈怠,呕心沥血,精心组织,如期于1959年国庆前峻工。周总理对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很满意。在庆功会上,周总理给张□敬酒,并说"给你们打5分"。
  在人民大会堂建设完毕后,张□又参与了《光明日报》社、科学会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文革"中难得的重要建筑项目--北京饭店扩建项目,亦由张□主持设计。
  在50年代的"十大建筑"中,张□作为主设计的建筑占了十分之三;70年代以后的新"十大建筑",张□成为主设计师的,又占了五分之一,这就是新北京图书馆和北京饭店贵宾楼。
  张□是中国建筑师的杰出代表和典范,他学贯中西,学识渊博,严谨治学,不断进取,报国敬业,情怀高尚。1989年张□获"设计大师"称号,从张□大师的作品中,之所以可以领略到完美的中华民族建筑精神,就在于他深入地挖掘出民族最可贵的博大及盛世精神。
  1999年,7月1日张□因病逝北京。他逝世前,一直担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北京市政府技术顾问。是年春他还抱病参加了人民大会堂改造方案的决策。并向登门求教的青年建筑师教导说"要珍惜建筑师这一高尚职业,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感的建筑精品。我虽然已88岁了,但几乎每天都要思考,或创作,或读书,无论多忙,建筑领域的几本大杂志我必读......"。如此精神,如此人生,令后辈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