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钱钟韩(1911-2002):国立中央大学至东南大学教授(1945年至今)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26305

钱钟韩(1911-2002)
国立中央大学至东南大学教授(1945年至今)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钱钟韩,杰出的教育家、科学家,我国热工自动化学科奠基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33年以全校第一名和历年平均成绩最优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同年又以总分首名考取江苏省第一届公费留英,赴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当研究生,1937年到瑞典ASEA电气公司实习。1937年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昆明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南京工学院副院长、院长、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88年起至今任东南大学名誉校长。
  钱钟韩长期从事热物理学和热工仪表自动化的教学和研究,他创建了机电结合的动力工程学科,创办了国内最早的热工仪表自动化专业,培养出新中国首批电厂运行自动化专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他曾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高等工业学校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热工仪表教材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兼自动控制学科评议组组长,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第五、六届主席和全国政协委员。
  钱钟韩回国后,因工作需要,接触了锅炉、汽轮机和热能动力厂的运行和设计,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动力工程学科的新观点,他认为动力工程学科应该从动态运行和联合系统的观点,来研究热力系统整体运行的规律和不断适应外界需求的功能,要着重强调各项设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为此必须把机械、热工、电气以及检测仪表和自动化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在他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都充分体现了上述观点,机电结合,形成特色。他还提出了"方法搬场"的主张,在50-60年代,就成功地用等效的无源电路来模拟动力设备的动态行为,建立了窑炉、锅炉和汽轮发电机组的数学模型和电气模型,并提出独创性的分析计算方法和仿真方法。这在国际上出现大型计算机之前,是分析复杂热工系统唯一可行的方法。即使到今天,从直观性、实际性、整体性和形象化的角度来看,仍非一般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所能企及。它也为利用电气模拟线路对复杂非线性系统进行快速仿真计算,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他运用这种模型分析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工程技术界的一些重大问题。
  60年代初,电厂自动化正由各项热工设备的孤立控制转向整个热力系统的综合控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事先在大型计算机上经过仿真考验,而我国当时工业部门的条件难以胜任。钱钟韩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低阶近似模拟方法,将数学模型的阶次和计算机仿真所需容量降低到一半以下,为完成仿真任务找到了出路。后来他又总结了模拟降阶的机理,提出了几种新模型降阶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比同期国际文献所载降阶计算方法优越得多。在60年代,钱钟韩先后对华东电管局望亭发电厂计算机监控试点、北京电管局军粮城电厂自动化试点和西北电管局秦岭发电厂30万千瓦单元机组的仿真工程进行了系统的技术指导,开我国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先河。
  钱钟韩对教育改革不断提出独创的、富有启发性的主张,并在学校工作中指导实践,如他提出"高等学校负有使学生'智能化'的重要任务";"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开拓性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秩序和师生关系;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于能在后续专业课程和业务工作中得到灵活应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获得真知最快的方法,必须重视实验室的工作"等,均对学校师生的工作和治学留下深刻的影响。80年代以来,他还从事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指导自然辩证法专业的研究生。
  钱钟韩于2002年2月8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根据其遗愿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
  (闵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