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方定一(1911-1985):国立中央大学兽医系1940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759

方定一(1911-1985)
国立中央大学兽医系1940年毕业校友

  方定一,家禽传染病学家。1911年10月12日生,浙江嘉兴人。1935年考入中央大学生物系,同年底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1937年转入兽医系。1938年暑期,参加华西坝五大学战时服务团,并任该团负责人之一,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夏大学毕业后,赴铭贤学院任教。1941年春到四川省自流井盐场兽疫防治所任技师,1943年在四川任五通桥兽疫防治所所长兼技师。1946年任台湾省农业厅技正,并兼任过台湾血清制造所技正兼制造所科长,代所长,台湾种马场场长。
  1949年春,方定一返回大陆。1950年任南通学院畜牧兽医系副教授,兼系务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任扬州苏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系主任。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晋升为教授,并被任命为江苏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还担任过扬州市政协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扬州市委主任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禽病研究会副理事长。1980年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政协先进个人。
  1956年江苏农村养鹅业发展很快,但小鹅死亡率很高,引起方定一的重视。他深入农村调查,剖检大量死亡的小鹅,采集病样,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1961年底确定了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定名为小鹅瘟,并分离获得"小鹅瘟"病毒。1962年,他研制出用疫苗接种母鹅制备抗血清,给雏鹅每只注射0.5ml,保护率达86.7~92%,对照组死亡率达80%以上。随后又研制出疫苗。同年在《中国兽医杂志》上发表了《小鹅瘟研究介绍》,这是国际上首次报导。1963年方定一又将该研究向前推进,用强毒接种母鹅获得大量高免血清,注射小鹅试验获得成功,使"小鹅瘟"在江苏省得以全面控制。他的这项研究是我国自己独立研究并成功地得以控制的第一个烈性传染病。为此,获江苏省1978年科学大会奖,1987年又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0年发表了《小鹅瘟研究》文集,共收集论文17篇,198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上发表"小鹅瘟病原体及特异防治的研究",加上以后发表的共20余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全面记述了小鹅瘟及其防治措施。
  江苏泰兴是我国著名养猪县。由于集体养猪,又缺乏预防措施,造成大批仔猪因黄痢而死亡。方定一于1958年12月下放泰兴县农村劳动。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始进行该项目的研究。他从泰兴、泰州、扬州一线各养猪场的仔猪白痢、黄痢病例中,分离到49株细菌。他制造出抗仔猪白痢多价血清,对仔猪白痢病进行治疗试验,有效率达98%,预防效果达100%,解决了当时生产上的一个难题。1964年方定一等完成了利用产肠菌率NY-10株大肠杆菌对仔猪黄痢的试验,有效率达93.7%。这是国际上首次提出并成功地应用能产生肠菌素的非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竞争性抑制,来预防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
  关于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研究,方定一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他的主要成就有:用MRE血凝反应、分离和鉴定粘着素K88抗原阳性产生热敏肠毒素的病原性大肠杆菌;发现除了K88抗原外,在我国引起仔猪黄痢的致病性大肠菌中,还有两种粘着素K抗原;首创用小肠粘膜涂片法对仔猪黄痢的鉴别诊断。这些成果1979年获农业部科技改进一等奖和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5年,方定一身患癌症,仍抱病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五届第二次会议,作了"为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贡献出我的余生"的大会发言。在他生病住院期间,仍关心学院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和畜牧生产等,直到1985年9月8日病逝扬州的生命最后一息,充分体现了他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崇高品德。
  (孙宝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