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李旭旦(1911-1985):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1934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21069

李旭旦(1911-1985)
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1934年毕业校友

  李旭旦,著名地理学家,1911年生,江苏江阴人。青年时代就读于江阴南菁中学。在校六年,用功最勤,博览群书,喜欢独立思考,立志要读书救国。
  高中毕业时,以全班总分第一,品学兼优,获得了该校唯一的直接保送进国立中央大学的机会,因受他故乡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的影响,他到中大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地理学专业。师从胡焕庸教授、德人费思孟教授等。于1934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二年,1936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取英庚款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人文地理学。
  他在英国的后期,其主要任务是写出学位论文。由于留在英国生活费用太昂贵,他便搬到物价低廉的德国去完成这最后的论文工作,并用节省下来的钱,旅行了法国和瑞士。在英国学成归国时,他买舟经大西洋,再横贯美国大陆,西渡太平洋回到上海,从出国到回来竟然有意识地环行了地球一周。
  他在美国长途旅行时,总是肩上挂着照相机,口袋里装着地图、笔记本和小罗盘,浏览美国所经的山川形胜,遍访了美国的摩天大楼、国际地理学会、国会图书馆、国家公园、大峡谷、金门大桥等。
  他于1939年获剑桥大学地理系硕士学位返国后,应聘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任地理系教授,时年仅28岁。
  回顾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所走过的道路,是一条排除万难,咬紧牙关,刻苦攀登的艰苦求学的道路。李旭旦钻研地理学的方法,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他一生身体力行的切身经历。
  李旭旦每年暑假总是跋涉在祖国的名山大川之间。他非但具有熟练的野外地理考察工作的技能;同时,在课堂讲授区域地理时,能边讲边在黑板上绘出正确细微的地域轮廓,言语生动,深受历届受业者的欢迎和尊崇。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时,李旭旦放弃了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的职位,主动请求调到新成立的南京师范学院去白手起家创建了南师的地理系。他始终和其他教师一样地亲临教学第一线,参加每届学生的野外实习。意外的是在1957年的夏天,他正带领学生在苏州的东山进行野外实习之际,突然被急电召回学校,到校后竟受师生们批斗,最终毫无根据地被定为右派分子,并受到降级、降薪和撤销系主任等严重处分。但他身处逆境仍然勤奋踏实地对待教学工作,深受学生的欢迎。在此后漫长的23年中,他也尽力地去对待许多惩罚性的劳动,但最后终致身患重病。
  1979年,李旭旦获得正式平反以后,初春的阳光普照祖国大地。这时已年近古稀,重病染身,但他壮志未衰,1980年以置生死于度外的决心,以中国地理学家代表资格,并事先有论文寄往东京,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二十四届国际地理学会会议。
  李旭旦长期以来致力于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研究,也是他在中国地理科学上的主要贡献。他主张区域地理必须以自然与人文并重,成为统一地理学,反对"人地分裂论";他主张全面开展人文地理,为这个废置了30余年的地理方向重振旗鼓。
  李旭旦执教五十余年,为地理学界培养了许多人才。他的学生已遍布大江南北和海外各地。晚年,他虽重病在身,仍眷恋于事业,坚持不懈地工作,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会,指导研究生,主编了《国外地理学科技文献选择》、《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人文地理分册》,1983年还受聘为德国《地理杂志》编委。
  李旭旦1982年住汤山医院期间,看电影《牧马人》后写了一首诗。诗中的"古稀伏案任憔悴,为当不负学地理"两句就是他自我的真实写照。
  李旭旦于1985年7月8日与世长辞,享年74岁。
  (赵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