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钧(1912-):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教授(1942年起)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6581
时钧(1912-) | |
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教授(1942年起)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时钧,著名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1912年12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1929年时钧被保送入东吴大学读书。1930年,他考取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时钧决定进清华化学系,曾荣获"裴克"奖学金。1934年大学毕业,随即考取清华第二届公费留学生,1935年8月赴美,在缅因大学攻读,于1936年5月获造纸专业工学硕士学位,随又赴麻省理工学院专攻化学工程。"七·七"事变后,时钧放弃了良好的学习深造机会,于1938年5月回祖国,在国民政府军政部化学兵队任教官。当时日本侵略军进攻武汉,时钧由长沙经湘西、贵州,于1939年2月到达重庆,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执教生涯。年仅27岁的时钧,先后受聘在中央工专、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兵工大学及动力油料厂研究生班任教,主讲"物理化学"等多门课程。 时钧于1946年8月由重庆回到南京,任中央大学化工系教授、系主任,同时仍兼任重庆大学化工系教授及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时钧以满腔热忱投入祖国建设。他作为南京大学化工系系主任,担负起主持筹划各项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任。1951年,他将年仅15岁、刚从初中毕业的长子时权送去参军。时权不负父母厚望,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祖国建立了功勋,后来成长为一名将军。 1952年院系调整,时钧担任南京工学院化工系系主任,同时受命创建我国第一个硅酸盐专业,培养出了我国水泥专业的本科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1956年春,时钧作为科学技术专家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的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的制订工作,和严东生等共同负责制订硅酸盐组的课题,后来他又同汪德熙、张建侯、余国琮等共同拟订了第五十六项(基础研究)中有关化学工程学科发展的规划。1957年春,时钧被国家科委委任为硅酸盐组副组长。1956年秋,时钧与汪德熙、汪家鼎等教授联名上书高教部,建议在化工系设立化学工程专业,1957年4月底,高教部在北京召集有关会议,制订化学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由时钧任组长。当年暑假,天津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开始招生。正当时钧在教学岗位大展才干之际,却被错划为"右派",历经了20余年的坎坷人生路程。他在逆境中兢兢业业,埋头工作,开展了湍流塔试验和膜分离技术的研究。1978年时钧得到平反,重登讲台,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单元操作选论"及化工专题讲座。从1979年起,时钧着手重建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重新担起系主任的繁重任务,建成了化学工程博士点、化学工程研究所。1980年11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 他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常务副主编时,为编纂这部巨著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肩负着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还亲自撰写修改了若干重要条目,亲手撰写了《综论》中的若干篇章。他还撰写了《化学工程手册》中的"传质"和"吸收"两篇,并主持翻译了《传质学》以及《流态化工程》和《翅管换热器设计计算》等书。 时钧非常注重科学研究。时钧于1965年做过湍流塔的试验;1972年起进行了膜分离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当时试验条件的限制,无法深入下去。自1974年起,时钧参加了国产填料(以拉西环为主)的性能评定试验,曾发表了4篇论文(均未署名)。对于几种填料的试验全过程,都是在他亲自主持下进行的。有关试验方法的一些内容,如试验体系的选择原则、数据的处理及表达方法等,后来一直被国内有关方面所引用。1979年后,时钧带领助手们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流体热力学性质的实验测定、色谱法研究溶液热力学和膜分离技术。1998年时钧获得何梁何利奖。 (李晓华 李永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