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致平(1913-):南京工学院党委领导(1952-1955)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5684
杨致平(1913-) | |
南京工学院党委领导(1952-1955) |
杨致平,1913年1月生,河南济源县人,1935年于河南辉县百泉高级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在南京晓庄师范和无锡教育学院实习。1935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后因经济拮据而辍学。1937年3月,到洛阳河洛中学任教,参加了党领导的革命青年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抗大十年,转战南北 七七事变后,他投入抗日洪流,由太原八路军办事处转临汾民族革命解放大学学习。1937年底到达延安,编入抗日军政大学四大队学习。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学习期满,留校任教。1939年秋,随抗大转移晋东南敌后坚持办学。1940年春,又随总校迁至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武乡县一带休整。8月调至华中派遣大队,随队抵达豫皖苏地区安徽涡阳抗大四分校。1941年分校奉命转移,在蒙城苗庄与敌军遭遇,他带领学员英勇战斗,身负重伤,被抢救送农民家掩护养伤,伤愈返校。1945年四分校与苏中公学合并为华中雪枫军政大学,1946年又与山东军大合并为华东军政大学。在抗大等校近10年中,杨致平历任指导员、教导员、政治主任教员、训练处处长、政治部政教科长等职。在解放战争中他曾参加过开封战役、兖州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4月随军渡江,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斗,曾任第三野战军前卫卫生部科长、部长。 接管高校,政策为本 1949年8月,调任南京市委学区党委组织部长,接管学区(大、中、小学,科研单位)的党组织,主要接管各高校的地下党组织。1950年夏,调任市委组织部学校支部工作处处长兼大学党委副书记,协助书记孙叔平建设各校党组织的工作,还起草了《学校支部工作条例》。1951年夏,重点进行教会学校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接管工作,严格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争取、团结、教育了一大批党外人士。抗美援朝时,他领导市学联组织发动青年学生参军参干。 南工建校,团结共进 1952年院系调整时,杨致平调至新组建的南京工学院,负责党的组织领导工作,担任党总支书记。年底,带领全体党员进行整党学习。1953年1月中共南工第一届党委会成立,他任副书记兼政治辅导处主任。在建院中,他协助院长兼党委书记汪海粟,在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筹建了院系两级党政机构,组建了全院共青团和工会组织;(2)认真贯彻执行知识分子政策,积极发挥民主党派作用;(3)抓好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贯彻落实毛主席提出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建立三好生制度和政治辅导员制度。 林大创业,呕心沥血 1955年4月南京林学院成立,8月杨致平调任南京林学院主持党务领导工作兼副院长。他一边领导组织有关人员研究筹划开展各项建校工作,并请南工建筑系杨廷宝教授进行校园总体规划,一边通过各种方式做好教职员工情绪稳定和共同团结战斗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1956年后,经不懈努力,学校用地扩展至1366亩,先后建成林学、林化、林机、林工教学楼,以及图书馆、宿舍、食堂、办公大楼等,为学校此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一贯认真贯彻党的知识份子的政策,经常组织教育干部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对学校教学秩序稳定、教学制度建立、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其间,1972-1979年他曾调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担任党组书记兼副院长,1979年5月仍回南京林学院任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杨致平以其一贯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大局为重,献身事业,朴实诚恳的作风,成为南工和南林广大教职员工的良师益友,深受大家的尊敬。他于1984年离休后,仍一直关心学校教育事业、关心国家大事、密切联系群众。 (周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