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陈百屏(1913-):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特别研究班1936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274

陈百屏(1913-)
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特别研究班1936年毕业校友

  陈百屏,航空教育家,1913年4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1931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35年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陈百屏大学毕业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三省,他抱着"航空救国"的热忱,毅然进入南京中央大学机械特别研究班(实为航空工程研究班,后来发展成为航空工程系)深造,为争取时间快出人才,把两年的课程集中在一年半内结束,1936年底毕业。在此后的10年中,陈百屏一直在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执教,承担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的教学工作,同时从事科学研究,撰写科学论文。现代著名的固体力学家、生物力学家冯元桢,空气动力学家沈申甫,都是当时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的学生,深受陈百屏的教导和熏陶。
  1945年,陈百屏考取公费留学。因故直至1947年初才去美国深造。他先在斯坦福大学,后转至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于1950年在该校获哲学博士学位。当年秋,陈百屏就响应国家召唤,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被邀于国庆节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礼后即被安排到大连工学院,担任应用数学系主任。在大连期间,陈百屏编订了应用数学专业教育计划,制订了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大连工学院应用数学系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心血。
  1952年秋,因国防建设的需要,陈百屏奉命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先后历任该院的数学教研室、理论力学教研室、飞机结构强度教研室的主任。1960年,从基础教研室调到专业教研室,并被授予上校军衔。1961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0年7月以后,陈百屏一直在西北工业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并曾任飞机系副主任。1980年,他作为航空工业部代表团成员到美国参观访问,又一次亲眼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建设、科研上的差距。回国后他立即带领一批青年教师和学生,开展了结构的自对偶性质、广义应变法的研究。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既取得了丰硕成果,又为我国的航空工业培养了一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陈百屏历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航空工业部学位委员会委员,科技委员会委员,《力学学报》、《应用数学与力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的编委等。除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外,还先后被选为哈尔滨市和陕西省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陈百屏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构架结构的矩阵分析方法和创立与发展了广义应变法。早在1947年,陈百屏提出了一种被力学家、土木结构学家赞誉为与已有解法"截然不同"的新桁架计算法。后陈百屏又把上述方法作进一步发展,用于复杂结构。他的这一研究结果,为许多西方国家的教科书和论文所引用和推崇。它对结构力学中的矩阵方法、矩阵位移法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广义应变法是陈百屏从60年代起,经过70年代乃至80年代的潜心钻研和不懈努力,逐步发展、定型的。陈百屏就广义应变法写了"弹性结构力学中的自对偶性质"、"关于弹性结构的最轻解的内部规律性"等论文,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应变法》丛书。他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航空工业部和陕西省的科技成果奖。
  陈百屏一直从事高等教育事业。他始终认为即便是有名望的教授,也应承担一定的基础教学任务。所以他多年来一直承担着主讲高等数学、理论力学和弹性力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陈百屏主张深入浅出,并在讲解问题的物理本质上精益求精。
  他对学生热情善教和蔼可亲,他的严谨求实、善于创新的治学风格,专心致志、忘我工作的精神风貌,对学生和青年教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为中国培养出了第一批航空高校的固体力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