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钟祚(1913-2001):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1938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2403
陆钟祚(1913-2001) | |
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1938年毕业校友 |
陆钟祚,著名电子学家、教育家,我国高校第一个电真空器件专业和电子学研究室的创建者。1913年11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38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随即进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长沙的中央无线电厂任技术员。1939年随该厂总工程师金贤藻赴昆明筹建分厂。1942年任该分厂副工程师兼代理工务课长。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1946年获硕士学位。1947年,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器材公司南京厂研究室主任。1948年起,任中央大学及随后更名为南京大学的电机系副教授。1952年起任南京工学院教授,并先后任无线电系副主任、电子工程系主任、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61年起)。1985年起,任南京工学院及随后更名的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名誉主任、电子学研究所名誉所长。1962年中国电子学会成立后,陆钟祚为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几届电真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他又曾是国家科委电子技术科学专业学科组成员,国务院第一、二届学位委员会委员,电子学和通信学科评审组成员。 50年代初,陆钟祚在南京工学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真空专业。此时,他一面给学生讲课,一面又为教师开设讲座,先后开出的课程,计有电工学、电磁场理论、无线电技术、电子线路、微波技术、微波管、微波管应用、毫米波技术等达11门之多。为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 他艰苦创业,亲自动手建立了微波技术实验室和微波管实验室。50~60年代间,陆钟祚独立编著的、适合国情的我国第一批电子学方面的教材和专著有:《实用无线电天线》、《超高频技术》、《超高频电子管》及其后的修订本、《行波管》等多种。这些教材都曾为革新当时的教学内容乃至指导工程设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行波管》等至今仍为科教界使用。 由于成绩卓著,陆钟祚于1959年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参加全国文教群英大会及国庆十周年观礼。1979年他又奉派赴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顾问会议,讨论地区性工程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问题。他还多次参加教育部组团赴苏联和美国高校考察无线电电子学的教学和科研情况。 在科研方面,陆钟祚为我国电子科学事业亦做出了重要贡献。自50年代起,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和电子工业部历次召开的有关科研规划会议。1961年,他参加了国家科委在广州召开的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和随后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工作。早在50年代,他就十分注意与工厂加强联系,在南京电子管厂任顾问期间,指导该厂微波管的生产制造。在学校电子学研究所里,他于1958年研制成功热敏电阻,解决了当时微波功率的测量问题。1980年,该研究所在他策划和指导下,研制成功了超宽频带行波管,并通过国家级鉴定先后获得了电子工业部优秀成果奖、国防工办二等奖、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他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参加电子管发明1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宣读了"纵向金属条加载螺旋线的滤波性质和其理论分析"一文,首次提出应用等效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得到良好结果;还宣读了"行波管小信号增益参数工作区域和设计新步骤",在国际第一次提出利用图形表示行波管增益的工作范围和进行工程设计,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小功率行波管和返波管的设计问题。此后,他又先后多次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陆钟祚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共党员,曾先后担任中共南京工学院党委委员,民盟中央侯补委员、中央委员、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他是江苏省第三、五届人大代表。 陆钟祚因突发心脏疾病,于2001年3月20日凌晨病逝南京,享年88岁。 (杨鸿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