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郑国锠(1914-):国立中央大学博物系1943年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5428

郑国锠(1914-)
国立中央大学博物系1943年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郑国锠,著名细胞生物学家,1914年3月出生,江苏常熟人。1938年8月,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博物系,1943年7月获学士学位。1944-1947年,他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研究生院学习细胞学三年,获硕士学位。
  1947年底,他获得美国田纳西大学的奖学金,1948年初去该校动物昆虫系学习。半年后,他又获威斯康星大学植物系的奖学金,转学到该校的细胞学研究室当研究生兼研究助理。1950年12月,郑国锠以《洋葱低温处理的体细胞染色体减数的数量分析》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51年春,郑国锠偕夫人仝允栩回到了祖国。他们谢绝了条件优越的高校的聘请,坚决选择了条件较差的兰州大学。先后在兰大任教授、生物系主任、生物系名誉系主任。在兰州大学的50多年中,郑国锠为创建和发展兰大生物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0年代初期,由于受前苏联李森科遗传学观点的影响,细胞学的教学不受重视,教学计划中也未列入。但兰州大学生物系自5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开设细胞学这门课,郑国锠教授亲自主讲,形成兰大生物系的一大特色。1980年,在郑国锠教授主持下,兰州大学率先在国内创建细胞生物学新专业。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他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由他主持的关于细胞生物学硕士、博士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教学项目1989年荣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他编写的我国第一本《细胞生物学》全国高校统编教材,受到高度评价,连续8次印刷,1987年荣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早在50年代初,郑国锠在美国发表了延龄草、洋葱体细胞染色体减数的两篇论文,提出了体胞同源染色体在前期分离、后期形成双纺锤体,最后成为四个单倍体核的论点。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体细胞内出现的染色体减数的机理之一。数十年来,多次为国际上的细胞学教科书和专著所引用。
  1911年盖茨试图解答细胞融合(cytomixis)机理这个问题,但没有明确答案。1973年郑国锠曾提出工作假说:核液的川流运动对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而原生质中收缩性蛋白质的主动收缩运动却是染色质穿壁转移运动主要动力。这个工作假说在百合、蚕豆、黑麦和洋葱的实验中得到了直接证据。
  对于细胞融合后出现的染色体基数的改变,能否保留到精子形成,国外学者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持否定的占绝大多数。郑国锠以实验证明能保留到精子形成。因此,细胞融合对加速生物进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他的研究生吴伯骥首创了人工细胞融合杂交技术,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起了国内生物学界的注目。
  70年代,他又开展了植物细胞工程的研究,在体细胞胚胎发生、原生质体培养、花粉和未授粉子房培养、抗盐作物的筛选和遗传转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发表论文60余篇。这些成果获得1985-1986年国家教委自然科学进步二等奖。他还主持并完成了"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细胞工程"三项科研项目。1978年以后,他先后参加了多届国际学术会议。为我国争得世界学术地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由于郑国锠在细胞生物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贡献,他连续被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科学基金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编委会委员;《细胞学》副主编;国家教委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细胞生物学组组长,以及《生物工程文库》副主编,《细胞生物学进展》主编等。
  1991年郑国锠当选为九三学社甘肃省委主任委员。同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他"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