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苗力田(1917-2000):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1943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11910

苗力田(1917-2000)
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1943年毕业校友

  苗力田,著名西方哲学史家、翻译家,191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同江县。1939年入重庆中央 大学哲学系学习,师从著名哲学家陈康攻读古希腊哲学,1943年毕业后留校执教。解放后, 仍任教于中大改名的南京大学,后调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从 事西方哲学的教学与研究50余载。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苗力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和 治学原则。2000年5月28日病逝。
在苗力田看来,哲学史既是哲学理论的总汇,又是思维活动的历史展示。 他把哲学史看成是千百年智慧积叠的山岭, 每一哲学形态都是其中一座独秀的高峰,人们可以 凭借它高瞻远瞩,而不可以把它当成工具箱,指望从中直接找出现成可用的东西。另一方面 ,哲学又是对智慧的无尽追求。这种追求很可能最终是没有结果,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却锻炼 了人们的思维能力。
在如何治思想史的问题上,苗力田主张:首先,做学问切忌为稻梁谋。人们可 以在哲学研究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开拓自己的胸怀,但不要指望从中获得高官厚禄。其次, 研究思想史要"人我分清",不能借着被研究者的观点讲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界一些人没有 弄懂材料就大讲特讲一通不着边际的套话的作法,苗力田是很反感的。他认为,哲学史的研 究必须以材料为根本。所谓材料,也就是哲学论证的过程。一个哲学家所作出的结论并不是 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的观点如何被论证。研究考定要把别人的哲学观点及其论证过程理 清楚。研究者甚至用不着说什么话,要让材料自己说话,材料组织好了就是好文章。到了晚 年,苗力田对古人"我注六经"的方式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以札记的形式思考西方哲人 的思想,完成了《〈尼各马可伦理学〉札记》和《〈形而上学〉笺注》。再次,做学问必须 严谨。苗力田有一个近乎苛刻的观念。在他看来,治思想史者,功力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50岁之前都只能是打基础。在这个阶段,要"多读、多想、少写"。 少写不是不写,而是要下笔慎重。凡论 著必反复琢磨、三易其稿。最后,治西方哲学必须置外文于首位。通过译本可以大略地知道 一个哲人的思想,但要进行研究则不能仅仅以译本为依据,不懂哲学家的原文就不要写关于 他的论文。
翻译被视为我国哲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功。苗力田不断地向自己的学生强调翻译对于西方哲学 研究的重要性。研究者不仅要能够用原文读懂外国哲学家的著作,而且还要善于用自己的母 语把它准确表达出来。苗力田把翻译工作戏称为"教外国哲学家说中国话"。作为 一名翻译家,苗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翻译原则,这是他数十年翻译工作的总结:(1)" 确切",即要忠实地、完整地传达原作者当时的本意;(2)"简洁",即在翻译时不随意对 原文加字衍句,严禁任己意去铺陈;(3)"清通可读",即要能为现代读者准确无误地把 握;(4)"历史感",即对一些关键性的术语,一定要考虑到它的词源学渊源和思想家使用 时的特殊语境,不可仅仅从其现代词义出发简单翻译。
苗力田一生的翻译工作在他主持编译的国家"七五"项目10卷本《亚里士多德全集》的工作 中达到了高潮。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对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化有着深远的 影响。编译出版他的全集被视为国家学术水平的标志之一。英、美、德、法国等国都有两套 全集译本,日本也有该全集译本,可是译成中文的亚氏著作却寥寥无几。苗力田抱着"让亚 里士多德全集中文版出现于20世纪的我中华大地,不让日本在东亚专断"这样的雄心壮志, 挺身承担了主编这套全集的艰巨工作。
至1997年,历时十载、400多万字的《全集》十卷全部 出齐,开创了编译外国哲学家全集的先河,同时也在翻译的实践中为我国学术界培养了一批 精通希腊语的专门人才。《全集》出版后获得多项全国大奖,在外国哲学界也引起轰动。
(李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