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史瑞和(1917-):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41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41481

史瑞和(1917-)
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41年毕业校友

  史瑞和,著名土壤肥料学家,1917年5月24日出生,江苏省溧阳县人。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后留校任助教。1945年被农业部选派赴美实习一年,1946年回国,任中央大学农化系讲师。1948年再度出国深造。1949年先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土壤系获硕士学位,1950年入俄勒冈州立大学土壤系深造,1952年获博士学位。1952-1954年在美国农业部北大平原试验站工作2年,由于成绩卓著,被美国农业部授予"土壤化学家"称号。
1954年9月回国,再到母校任教,当时中央大学农学院已独立为南京农学院(后又改为南京农业大学),他一直在土壤化学系任副教授、教授,并任研究生部副主任,还在1988-1989年当选江苏省土壤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他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
史瑞和一直担任土壤农化分析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他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土壤农化分析》,是大家公认的一本优秀教科书。1984年起,他开设了给研究生讲授的高级植物营养课程。1989年,他专门为研究生编写了《植物营养原理》一书。进入80年代后期,他致力于综述我国作物施肥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动态。他所撰写的《土壤农化分析》、《植物营养原理》和《作物优质高产施肥技术》是论述植物营养和施肥的三部姐妹篇,也是他从事教学、科研40年的结晶。
除从事教学工作外,史瑞和还长期从事植物营养和施肥的研究工作。早在留美期间,他就潜心研究土壤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问题。他的处女作"Effect of Longtime Dryland Croping on Available Phosphorus of Cheyenne Fine Sandy Loam"首次阐述了长期旱作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同时,用32磷研究了各种形态磷的有效性,是早期利用同位素研究土壤磷的论文之一。
1962年,他发表了"江苏几种主要土壤磷素供应状况和磷肥效果",首次报道了江苏省农田土壤磷的形态与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以后的土壤磷素研究奠定了基础。80年代,他先后主持了"黄淮海平原土壤培肥与肥料的合理施用"、"石灰性土壤的培肥及合理施肥"、"不同作物的吸磷机理"、"不同作物对土壤层间钾的利用及钾对主要作物品质影响的研究"、"土壤--植物--动物系统中氨的转移研究"、"不同作物对微量元素肥料的反应"等研究课题。
通过多年科研工作,史瑞和的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概括如下:
(1)指出土壤生物态氮是土壤有效氮最活跃的部分,并提出划定土壤氮素矿化势的方法。
(2)提出研究土壤氮的有效性,要将氮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与物理状态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才能进一步阐明土壤氮的形态与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3)有机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是协调土壤养分供应的主要途径,提出了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定量指标。
(4)对肥料磷在土壤中的残效提出了新的观点,指出石灰性土壤中磷的固定虽较严重,但其残效也明显。可以设法改变土壤环境因子而活化残留磷;在磷肥施用上注意磷的残效。
(5)石灰性土壤淹水后能提高磷的有效性。提出在石质性土壤上铁磷形态淹水后对有效磷的贡献问题。
(6)施用有机肥时应注意肥料的C/P比,提出调节有机肥料的C/P比问题。
(7)认为土壤有效钾的概念应予扩充,应包括一部分土壤层间钾,尤其是禾谷类作物,一季内能吸收较多的土壤层间钾。
(8)对苏南集约化稻麦轮作区,由于作物耗钾能力较强,应注意土壤钾素的保持,明确了土壤钾素利用与保持的关系。 (沈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