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王业宁(1926-):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49年毕业校友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18774

王业宁(1926-)
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49年毕业校友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王业宁,女,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内耗专家。1926年10月出生于安徽安庆。1945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49年毕业。1950年至今一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她是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3年被派往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进修,师从葛庭燧教授学习金属物理与内耗。1954年回校协助施士元、程开甲教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X光金属物理专门化。从此一直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她长期从事相变与缺陷的研究,研究的材料从金属扩大到氧化物晶体,并制备出国内创新的仪器,还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几种重要的广义相变的规律,无论在实验方法、规律的发现和机制探讨方面均有创新,深得国内外同行的赞誉。
王业宁曾先后获一系列大奖,如1964年获国家工业新产品奖;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0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94年获金牛奖;1999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2000年获何梁何利奖。
王业宁已先后发表了200多篇论文,被引用达500次以上,还在1990年被国外评为超导领域论文被引用率高的143位作者之一,她针对合金中缺陷的集体弛豫过程提出的耦合弛豫理论被国外同行专家称为"王氏理论"。她还数十次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及担任国际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受同行专家重视。如1992年美国依利诺大学D.M.Ginzberg教授作国际超导会议的总结报告时提到"从这一角度来研究高温超导体,国际上做得最好的是Wang's group"。她还被选为亚洲太平洋材料科学院院士。
近年来王业宁考虑到要想攻克前沿材料中的核心问题,不能局限于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和自己仅有的设备,要想方法建立新设备。例如研究高温超导体的电子态可用校内的核磁共振仪,及争取建立低温STM(扫描燧道显微镜),并与其它实验室合作。例如为探讨铁电存储器中的疲劳与开关机理,利用了国内最好的电镜室(北京)进行研究,找到了层状钙钛矿铁电体(SBT,BLT)中"无疲劳"的根源,在2000年三个国际会议上作了邀请报告,反应强烈。国际上著名铁电物理教授E.L.Cross和J.F.Scott均给予高度评价。E.L. Cross在审稿意见中认为这是一篇excellent文章。J.F.Scott是SBT的发明人,他在会上说:"多年来一直在研究SBT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抗疲劳性能,未能解决,是个难题,而你们的工作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应尽快发表"。
王业宁在教书育人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1993年被江苏省评为最佳博士生导师。
王业宁无党无派,曾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论当今青年知识分子断层问题"和"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对人才外流、人才断层问题大声疾呼:"必须加强对教育科技的投入!"王业宁在南京大学执教50多年,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实验室到理论课,她都教授过。她治学严谨,授课时立论高并能融会贯通,深入浅出,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她平易近人,诲人不倦。她坚持天天上班与研究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和国内外的科研动向。研究生的工作和调研报告会,她再忙也要参加并和大家一起研讨。王业宁已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并参与编著了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金属物理》(上、下册)、《晶体缺陷和金属强度》以及《金属物理学》的第十篇(内耗与超声衰减)三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