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胡克源(1926-):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1948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468

胡克源(1926-)
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1948毕业校友

  胡克源,无机化学和环境化学家。1926年7月21日生于四川成都。1944年考入中央大学化学系,1948年7月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入中央研究院化学所任助理员,并参加中国共产党。由张江树推荐从事反应动力学研究。解放后跟随柳大纲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长春应用化学所从事无机化学研究。1956年被选派赴苏联科学院普通及无机化学所学习,1960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文革"结束后,胡克源开始研究有机污染物化学与治理新技术,直至1989年离休。1985及1990年他曾两度应邀赴美国加州大学Lawrence Berkeley实验室从事烟道气SO2洗脱化学与利用磷氧反应破坏水中有机物的研究。
50年代初在我国第一代卤磷酸钙日光灯荧光料研制中,他负责原料纯制,提出了鞣酸除重金属杂质和界面沉淀法制取高纯氟化钙新方法。在水盐体系相平衡与无机盐新工艺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贡献。60年代初胡克源深入研究了由氯化锂、氯化镁、铝酸钠以及氢氧化铝构成的三元和多元水盐体系。提出了我国第一个铝酸钠选择沉淀和焙烧浸取氯化锂的两步法从卤水直接提取锂盐新工艺,并于1966年上半年在四川自贡完成全流程扩试,得到工业碳酸锂,锂总收率85%。此成果不仅为开发我国卤水锂资源开拓了新途径,还推动国内直接提取锂盐的研究蓬勃开展。
他于50年代末给出了Li+Na+Cl-,SO2-4H2O水盐体系0~100℃的完整多温溶解度图。60年代初他又首次研究了H+,Li+,Mg2+Cl-H2O体系0℃、20℃、40℃的相平衡,判定0℃时氯化氢可从含锂饱和氯化镁卤水盐析出95%以上氯化镁而使氯化锂高度富集,给出了成套盐析数据和计算公式。
为配合核燃料后处理,胡克源课题组研究了水盐体系UO2+2,Na+Ac-,NO3--H2O(HAC),40℃与UO2Ac2-NaOH-H2O,25℃、90℃的相变规律,为优选醋酸铀酰钠和重铀酸钠沉淀工艺条件提供了科学依据。
胡克源以某盐饱和溶液中溶入第二盐后与未溶入前,该饱和盐的溶度积(重量浓度)之比来表征盐析作用,即盐析系α=(M+)(A-)/(M+).(A-),用此概念处理大量三元水盐体系溶解度数据并用实验核证时,他首次发现由氯化氢、碱和碱土金属氯化物构成的简单三元水盐体系中盐析作用随温度升高而减弱;随两种盐的阳离子半径减少而增强。他论证了这类体系中的盐析作用主要来自两种盐的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
70年代后期他开发出处理农药杀螟松生产废水的萃取流程,为农药厂采用。80年代初针对三大类工业废水采用多相、匀相催化湿式氧化和单纯湿式空气氧化,较系统地研究了废水中重点污染物的降解化学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提出了有实用价值的相应处理工艺,为解决我国高浓有机废水问题提供了可资选择的有效方案。
为用催化燃烧处理成分复杂、浓度变化大的工业有机废气,胡克源针对不同对象开发出具特定功能的高效燃烧催化剂,研究了相应的催化反应动力学,还引入了研究催化剂的新方法。
80年代初,胡克源课题组研制成新颖的锰铜钾钠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成功地用于浓度变化大又带油雾的石蜡氧化尾气的深度净化。他又系统地研究了掺碱金属氧化物对氧化锰催化活性的影响。胡克源指导研究生系统地研究了钛与其他过渡金属的二元和多元氧化物催化剂对甲苯、丁酮、乙二胺、吡啶的催化燃烧活性,研究中发现适当比例的钛-铜氧化物与钛-锰氧化物有相当高并具实用意义的催化活性;只有钛-锰氧化物催化剂耐硫中毒,其表面与二氧化硫无显著作用。但钛-铜氧化物催化剂则具有稳定而独特的对吡啶深度氧化的高催化活性。
胡克源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约50篇。(周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