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1925-):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1948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486
聂华苓(1925-) | |
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1948年毕业校友 |
聂华苓,女,世界著名作家。1925年出生,湖北应山人。1938年随母亲和弟妹避难到四川,读完了长寿十二中高中部后,于1944年秋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外国文学系,并在湘溪分部学习一年基础课,这里远离市区,环境幽美,她贫婪地泛览中、外文学名著,并开始专研文学创作。1947年,学校迁回南京,她继续完成学业,1948年夏她结束了大学生活,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 1949年,聂华苓以笔名远思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作品《变形虫》。随后,她带着母亲和弟妹一家五口到了台湾,在雷震主编的《自由中国》半月刊任文艺版编辑,后来升任编辑委员和文艺主编。1956年,因该杂志涉嫌政治被封而失业。1962年,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台静侬聘她到该校任教。之后,她又受聘到台中市的东海大学任教,然而,薪俸所入仍不敷支出,生活颇为艰辛。 1963年,她认识了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1964年,赴美参加保罗·安格尔领导的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的工作。1965年,她向爱荷华大学建议,成立国际作家写作室,1966年学校予以批准,经过筹建,1967年国际作家写作室成立,保罗·安格尔任主任,聂华苓任副主任,当年即召开了国际作家写作计划年会。不久,两人喜结伉俪。1977年,聂华苓接替保罗·安格尔担任主任,同时受聘为爱荷华大学翻译工作坊教授。 1978年,聂华苓由香港入境回到中国,后几度往返奔走于中国和美国之间,为中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1984年5月她回到母校,对母校今天的发展甚感欣慰。 她主持的国际写作中心,自1967年成立以来,已接待了来自五大洲六、七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多位作家。1976年,以南斯拉夫作家阿哈密德·伊玛真利克为首的26位作家(代表24个国家)倡议推举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夫妇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并得到270位各国作家的响应。 1979年9月,由她和保罗·安格尔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中国周末--爱荷华海内外华人作家的聚合",就"中国文学的前途"进行讨论,这是三十年来大陆作家与台湾和其他地区华人作家的第一次聚会。1980年9月,又主持举办了第二次"中国周末",将大陆的作家作品介绍给世界。中国文学开始向世界文坛展示其丰采。聂华苓也因此得到了世界性的荣誉。1981年5月,她荣获杜布克大学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文学荣誉博士学位。6月,爱荷华州州长颁给她杰出文学工作奖。并受聘为"纽布塔国际文学奖"的评判员。 聂华苓一生辛勤劳作,著作颇丰。她先后出版过13本书。包括小说、中译英、英译中。有的小说已译成英文、意大利文、波兰文、希伯莱文等。1980年以后,中国大陆的出版社开始出版她的著作,其中有短篇小说集《台湾轶事》和《美国短篇小说选》(北京出版社)、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中国青年出版社)、散文集《三十年后》(湖北人民出版社)、《失夫的金铃子》(人民文学出版社)、译著《德莫福夫人》(上海译文出版社)等。还有多种中短篇小说、散文、论文等尚未在国内出版。聂华苓前期创作的作品,多为描写从大陆流浪到台湾的乡愁和故国山川的乡思,以及中国战乱所带给人们的磨难、不幸及毁灭,这些都与作者本人饱经忧患相关。1978年,聂华苓第一次回国前,曾向朋友表示,新中国在发展中,要返回内地参观,要写今日的变迁,这既表明了她对祖国热土的深沉爱恋和热烈向往,也表明了她日后的创作走向。1978年以来,聂华苓为祖国的改革开放,为中美文化交流做了许多工作,人们赞誉她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海峡两岸以及中国作家与世界华人作家之间的交流,搭起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的建筑师就是聂华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