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周镜(1925-):南京中央大学土木系就读(1942-1944)校友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428

周镜(1925-)
南京中央大学土木系就读(1942-1944)校友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镜,著名土木工程学家,1925年生于江西南昌,原籍江苏宜兴。1942-1944年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194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系。1949年春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在该州公路局材料研究所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9月回国,迄今一直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从事路基土工方面的科研工作,为路基土工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提高,作出了较系统和突出的贡献。他曾任铁科院铁道建筑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评委会工程组成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长、《土木工程学报》主编。现为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建所研究员、国务院参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顾问、中国铁道学会常务理事。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周镜于1951年在卢肇钧主持下共同建成了我国铁路系统的第一个土工试验室。积极参加铁道部组织的工程地质技术人员培训班工作,讲授土的基本性质,培训土工试验技术人员,还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土工试验》规程,协助铁路系统各设计院建立了土工试验室。50年代修建天兰和包兰铁路时,依照苏联规范和苏联专家建议的施工中黄土边坡出现大量问题。他主持该项目,通过野外调查和大量室内土的力学性质试验,得到陕、甘、晋、豫四省各层黄土岩性,特别是新、老黄土在结构强度上的差异,提出了按黄土的结构性和力学性质确定边坡陡度的原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60年代初他主持衡重式挡墙土压力研究课题,通过室内模型实验,观测到衡重式挡墙后填料中滑动网出现第二滑动面的特征,提出了第二滑动面计算衡重式挡墙上墙土压力的方法及地面有局部荷载作用时确定墙后滑动面出现范围的判别式。这一成果已被铁路标准设计所采用,并于1963年在《土木工程学报》和1964年在《中国科学》(英文版)上发表。60年代修建贵昆铁路时,其中30多公里长的滥坝至水城段要通过饱和软土地基,施工中出现大量路基坍滑事故。周镜是软土战斗组负责路基工作的副组长,经采用桩排架作坡脚支档加固斜坡上软土路堤(国内属首次,国外亦未见报道)等措施取得成功。1966年国庆节,他被邀上天安门城楼与中央领导人一起观礼。在天津新港港区深厚近代吹填软土上修建铁路时,他成功地采用了短密砂井和生石灰桩处理软弱地基,经受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考验。80年代指导深圳机场软土地基的试验工程及其站坪大面积软基排水因结处理工程中,提出在砂垫层中增设集水沟人工抽水的方法,保证了施工质量和效果,为排水砂井处理软土的技术在广东省大量应用提供了范例。70年代末主持铁道部"静力触探应用技术"项目,在国内最早提出了《静力触探应用技术暂行规定》,经全路推广使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成果中,用静力触探评价饱和砂土的液化可能性,以及评价单桩极限承载力(周镜负责和参加)的两项技术,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在成昆铁路建设中,他任路基战斗组副组长和锚杆战斗组组长,推广应用了锚杆和挖孔灌注抗滑桩等新技术,该项目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78年他被批准为岩土工程专业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他积极筹划引进了先进的土的力学性质试验设备,通过研究生培养,使试验设备与数据采集系统、计算机系统连接,成为当时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土工试验室,能开展多种复杂条件下的土的动、静态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在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他和同事们分别指导研究生,对长江下游广泛分布的片状粉细砂的动、静态工程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试验研究,证明它与石英质砂有显著差别,已在工程中得到应用。他先后已发表论文30余篇。当前正积极参加指导京沪高速、秦沈、青藏铁路路基土工方面的科研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