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伏波(1925-):国立中央大学水利系1949年毕业校友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819
文伏波(1925-) | |
国立中央大学水利系1949年毕业校友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文伏波,著名水利专家,1925年8月生,湖南桃江人。1943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水利系,1944年底投笔从戎,参加赴缅远征军。抗战胜利后回到南京中大继续学业。1949年毕业后被分配到筹建中的长沙水利委员会,历任技术员、设计科长、副处长、处长、副总工程师、副主任,现任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高级顾问、长江经济技术学会顾问,1994年5月,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文伏波在治江事业中从事的第一项工程是荆江分洪工程,任北闸施工指挥长秘书兼质检组长,主体工程在72天就顺利完成。1954年长江发生20世纪最大洪水,荆江分洪区3次开闸分洪,降低沙市水位096米,保住了荆江大堤和数百万人生命财产安全。 不久,他又参加了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的设计,工程竣工后至今已运用19次,分洪效益显著,使汉江地区形成了较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在总结大中型水闸设计的基础上,文伏波领导编写了"平原地区建闸设计手册",标志着治江技术进入现代化的新阶段。 1958年,他参加了丹江口水利枢纽的建设,任工程设计核心组组长,全面负责设计,监督工程质量,该工程兼具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之利,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水利枢纽,也是即将开工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工程是在"大跃进"中上马。文伏波严格遵守科学规律,要求质量第一,与广大科研人员一起提出了将原混凝土轻型大头坝改为重力坝、用楔形梁处理破碎带基础,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决定,认真制定系统的大坝质量补强处理方案和机械化施工方案,得到上级支持,付诸实施,保证了工程质量,使丹江口至今仍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块丰碑。 1970年,文伏波转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地,该工程是长江干流上的第一座水利枢纽,技术问题极为复杂。而且它本是三峡工程的反调节水库,却先于三峡工程上马,规划、设计、施工十分仓促,加之上马时正值十年动乱中,注定要在左倾路线下走过一段弯路。初期工程便因技术问题停工两年。在停工期间,文伏波提出挖除葛洲坝小岛,使二江泄水库由19孔增加到27孔的建议;根据新的科研试验资料,认真贯彻执行林一山主任的设想,取消过鱼建筑物,改为人工繁殖放养鲟鱼;取消大江五孔冲砂闸,代之以四台125万千瓦的机组,扩大大江航道泄洪冲砂流量,更好地解决了困扰世界水利界的泥沙、航运与发电及养殖问题。葛洲坝的截流工程、二三江工程及水电机组获国家优质工程优秀设计奖,二、三江工程及水轮发电机组获首届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文伏波均为主要获奖人之一。 1986年,文伏波从长江委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受聘为技术委员会主任,在这一年,国家决定对三峡工程进行重新论证,他参与了施工专家组的工作,尤其充分应用丹江口和葛洲坝工程的经验更有说服力,为三峡工程最终通过人大决议上马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同年,他担任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修订报告的项目经理,全面主持报告修订工作,确定防洪为长江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三峡水利枢纽是长江流域规划的关键工程。该报告于1990年9月成为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行的大江大河流域规划,成为今后制定长江综合开发利用的基本依据。 文伏波待人坦诚,开诚布公,在工作期间能巧妙化解设计与施工之间的矛盾,遇事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故与人相处十分融洽,工作上细致负责,一心扑在工作上,组织领导设计中善于搞好各专业协调配合,强调深入现场,深入实际,身体力行,因此在形成长江委设计队伍的风范作出了榜样。长江委之所以在几十年工作中从没有一次重大失误,成为全国水利界的"金字招牌",就与这个作风有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