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宗瀛(1924-):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1946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12249
沈宗瀛(1924-) | |
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1946年毕业校友 |
沈宗瀛,医药化学家,1924年出生于上海市。祖藉浙江吴兴。1946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 1947年公费留学英国,入伦敦帝国学院及曼彻斯特大学,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后又到美国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从1956年春起加入Merck公司研究所,从事医药化学与新药发展,特别注重抗炎镇痛类药的研究与开发凡30年,1975年升任公司副总裁。 他为了寻找一种优良抗炎活性,以供关节炎病人包括百余种长期性关节退化病人用的,避免严重的荷尔蒙副作用的药物。与许多同事合作几年,合成与测验了300余种吲哚衍生物,并连续选了3个较有成功可能性的医药化合物做临床试验,终于在1961年发现了一个创新的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indomethacin),简称NSAID(中国称消炎痛),很快成为一种创新广用的抗关节炎药;而且成为一个先导标准,发展了一代相类似的NSAIDs。消炎痛也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工具去解明炎症过程的病理,及NSIDs的作用机制。它们抗关节炎的效用是由于阻碍身体里过分生产一群发炎的脂类介质PG。消炎痛可作为诊断工具去验定PG在那些病理程序里发生了作用。各种PG生产过分的综合症,都可用消炎痛或类似的NSAID去治理。因而导致展开了很广阔的PG生物学研究,对生物医学与科学都有较大贡献。 沈宗瀛和大家又发展了两个第二代副作用较轻的NSAIDs。可逆性的前体药物苏灵大及活性较高作用较长的水杨酸化合物第福利沙。苏灵大在实验与临床研究中显出了对息肉病--大肠癌发生前一种累进的肠膜失正,大规模的临床实验用苏灵大代谢物(Exsulind)及其他NSAIDs去抑制这病症的努力,在积极进行中。环氧酶的产物也能防止细胞自尽(apoptosis)及促进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因此帮助肿瘤的生长与散延。近时,在肿瘤病人中,将环氧酶抑制剂与其他抗癌药同时服用,已显出较优良的医治效果。在老年衰弱的早老性痴呆(Alzheimer)病人中,用苏灵大及其他NSAID去处治脑内发炎退化的成份,也正在积极实验。总之,按照它们生化作用机制,我们可明确预测,新的NSAIDs将有更广阔的医疗应用。 沈宗瀛邀请了30多位中国博士后到他的实验室工作,我们共同努力去检订一些中国药材的活性成份。在80年代早期,我与北京医科大学王序教授实验室合作,我们共同从海凤藤药材中提出一新的化合物Kadsurenone就是一个很富光彩的例子。它是世界第一个口服有效的血小板激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PAF是一种近鉴定强性极高而有发炎与过敏作用的脂类介质。Kadsurenone算是一种新的先导物与PAF探索试剂。这激发了许多对天然产物lignans,银杏叶与各种合成类似物的深刻研究去检订PAF拮抗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沈宗瀛在生化研究的详情与有些医药应用的可能性,都已在240件科学报告及220多美国专利中发表。由于他的贡献而获美国新泽西州专利奖,美国和中国的成就奖,意大利Pisa大学的Galileo奖章,法国巴黎大学的Rene Descartes奖章,西班牙医疗化学会的荣誉奖,美国化学会首届Abred Burger医药化学奖,美国医药学会荣誉会员奖及默克公司董事奖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