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任继周(1924-):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1948年毕业校友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2764

任继周(1924-)
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1948年毕业校友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继周,著名畜牧学家,1924年生,山东平原县人。1944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
在大学学习阶段,两位令他终生难忘的老师是盛彤笙和王栋。盛老师后来创办国立兽医学院时,要一名草原专业人员,他请中央大学的草原学教授王栋推荐,条件是先跟随王栋教授学两年草原学,再去任教。王推荐任继周,因而1948年毕业后,留在王栋身边学习。1950年西北解放以后,离别王栋来到当时连一辆公共汽车也没有的兰州,从此他在这条路上一直走到现在,已半个世纪了。在兰州有几次调动的机会,包括出国工作的机会,他都谢绝了。1956年他在兰州参加中国共产党。
尽管草原工作几十年,而且艰苦倍尝,但他仍然坚持下来而乐此不倦。50年代大范围调查了许多草原地区以后,于是就与他的学术集体共同致力于草原类型学研究,提出水热指标为基本分类单位的新体系,比国外同类研究成果早8年。继而提出了衡量草原生产力的新指标,畜产品单位,为生产的优化和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研究提供了方便,它一出现就为一些权威著作所采用。看到草原上家畜随着牧草的荣枯而夏活、秋肥、冬瘦、春死,往复循环而产品甚少,提出"季节畜牧业"的理论,使动物生产与植物生产协调发展,生产成几倍地增长。多年来他目睹国土资源在"以粮为纲"的政策误导下,造成史无前例的重大生态损害,感到切肤之痛,于是提出生态生产力的概念。在生态健康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所表现的土地生产力,才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草业生产和草业科学本身存在着不同的生产部门组成的天然的复合系统,但要提高生产水平,需要进一步优化,于是进行了系统耦合的研究,在系统耦合过程中又发现系统相悖的道理有待探索,如此等等。他体会草业科学的发展是在熟悉生产的基础上,再来广泛了解国内外的资料,然后盱衡全局,着手关键问题的解决,科学水平将能达到新高度。深感对科学的热情和对生产的熟悉是取得草业科学成就的前提。
所遇到的众多问题迫使他渴望建立一支小小的专业队伍,开展系统草原科学研究。"文化大革命"一结束,急于补偿失去的岁月的心情煎熬着他。当时写了下面的一首小诗,表达了这种急迫心情:
千年古国浩劫后,深痛剧创擢发数。
今宵伏案心潮急,长征路上钲催鼓。
他带着这种心情奔走呼吁,农业部和甘肃省给以大力支持,部省合办的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于1981年正式成立。使他感到慰籍的是"七五"期间农业系统科研能力综合评定,在全国1232个研究院所中,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名列第14名。"八五"总评,名列第9名,两次都进入百强研究单位。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与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组成草业学院,成为我国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这是这个学术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批中青年正在成长为国家的学术带头人。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任继周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
当然他个人过去的岁月一如我们国家的命运,是很不平静的。他曾经多次当选为各级先进生产者,从兰州市的,甘肃省的到全国的。也曾经是各种运动的靶子。尤其从1964年"四清"运动到"文化大革命",20年来,经常挣扎于灭顶之灾的旋涡中,时而欣喜,时而沮丧。他认为,两者似乎都过分,这是历史的需要,时代的误会,关键是赶上时代的脚步。他参加了1978年的科学大会,从此,中国走出了愚昧的误区,开始了现代化的新纪元。他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他在青岛海边得知时,写了一首小诗:
蹉跎岁月不倒流,于今更须上层楼。
前尘灰扬浑不记,望眼海天送远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