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祖华(1924-1988):南京中央大学园艺系1945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609
汪祖华(1924-1988) | |
南京中央大学园艺系1945年毕业校友 |
汪祖华,果树学家,桃育种专家。又名汪翮汉,1924年12月26日生于安徽芜湖。1941年秋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医学专业,从大学二年级起,转入农学院园艺系学习。1945年7月大学毕业后留校当助教。1947年在宜兴高级农业学校任教,1947年2月加入民主同盟,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下半年,受党组织委派,到《中国时报》编辑部任校对,为党收集了大量情报,为解放南京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49年5月南京解放后,被调入市军管会农林接管组任军事联络员,具体接管国立中央农业科学试验所(江苏农业科学院前身)。 1950年汪祖华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秘书兼党组成员,1956年他被选派到莫斯科季米里亚席夫农学院,进修生物学专业,1961年汪祖华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 1961年回国后,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先后任秘书、副所长、所长。 60年代,汪祖华接受了桃育种任务,他首先从桃种种质资源入手,对国内外现有品种进行系统的观察鉴定和整理分类,从中筛选出优异的种质资源作为亲本材料、配置组合、开展水蜜桃和黄桃新品种选育研究。 "文革"开始后,他先去"五七"干校劳动,后到老山林场,筹备实验室,开展微生物培养技术的研究及其在林果生产上的应用研究。1972年春,他又调任中学从事教学行政工作,之后又回科研岗位,全面负责园艺所果树和桃育种研究。 1978年,他先后主持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的"黄桃罐藏品种选育研究",国家攻关课题"果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利用",农业部的"桃品种资源研究"等6个课题的研究工作。还培养了4名硕士研究生,为中国的果树事业培养了高级人才。 汪祖华长期担任江苏省园艺学会的副理事长、理事长,为江苏园艺学会专业委员会的设置和充实完善做了大量工作。他曾任中国园艺学会理事,江苏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生指导组成员等职。 汪祖华主要从事了收集保存、整理分类中国桃种质资源的工作,桃原产中国,遗传类型丰富。他把国内外的桃品种加以收集整理保存,初步建立了桃品种园,对品种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果实经济性状进行系统的观察鉴定,从中筛选出优异的种质资源,他到云南昆明等地和匈牙利、日本等国收集和考察生产、科研和育种状况,还从细胞学、生物化学、花粉学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指导桃新品种的选育。 他主持育成一批桃新品种,有目的地开展桃的杂交育种,成功地选育出如雨花密、朝霞、雪香露、白香露等新品种,为此荣获了1982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历经20余年的努力,又培育出霞晖系列、朝晖、新白花、晚硕密等成熟期配套的新品种。70年代末,他会同国内数家科研单位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罐藏桃育种,选育出如金旭、金晖、金莹、金艳等11个新品种。加工期由原来的20天延长至60天。该研究成果于1986年受到国家计委、经委、科划委员会和财政部的联合表彰,并于1992年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注重对外交流,到匈牙利和日本考察引进了优秀种质资源。 1987年底,汪祖华因病住进了医院,在病塌上仍然关心他所负责牵头承担的"桃新品种选育"农业部重点课题,以及"桃优异种质的评价利用"国家攻关课题,指出主攻方向和发展思路。 汪祖华还担任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编委、《中国果树》特邀编委、《中国果树志》编委、《中国果树志·桃树志》主编。汪祖华,1988年9月10日病逝于南京。 (周建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