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伯康(1924-):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1947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1137
廖伯康(1924-) | |
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1947年毕业校友 |
廖伯康,原名廖世俊,1924年11月生,重庆市人。1943年考入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1947年在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他1947年毕业后即到上海地下党中央复员系统中担任职青支部书记,参加了上海大罢工斗争和营救杨树浦电力公司共产党员王孝和的斗争,并配合在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的工作,联系了一批中大毕业后在江浙等地开展工作的新青社员,组织定期集会,交流情况,研究工作。组织复员到南京、上海、江浙的青民社员成立了"中国青年民主社东南总分社"。 1948年上半年,因重庆地下党组织遭到特大破坏,他奉命带领一批党员、新青社员回重庆开展地下工作。1948年底,在地下党领导下重建"新青社",先后担任了地下党沙磁区和南岸区特支书记,并负责筹组市中区特支。1949年任重庆市学运书记,重庆地下党领导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四·二一"学生游行示威运动,使"新青社"受到了很大的锻练和考验,把涌现出的大批积极分子吸收为新青社员,重庆解放时,新青社员达600多人,为各条战线提供了骨干人才。其间,建立了三个秘密的编辑印刷小组,设立了一个地下工作据点"大有学校",作为联络、避难和编印刊物的场所;为了迎接重庆解放,动员各条战线的党员、社员开展护厂、护校斗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他任青年团市工委常委兼学生部长、1952年任团市委副书记。1954年赴苏联中央团校学习,1955年回国任共青团重庆市委书记、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兼团市委书记。 1962年他受到打击和错误处理,"文革"中又受到变本加厉的迫害。直至1973年落实政策出任重庆市建工局副局长。1976年担任修建重庆长江大桥施工指挥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参加了科学院对我国西部横断山脉的科研考察;参加、组织了为兴建二滩水电站而举行的当时全国最大的一次遥感遥测;参加组建了分院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室、数理研究室和分析测试中心。 1983年,调任中共重庆市委常务副书记、书记兼市政协主席。对中央布置的军工生产与民用生产相结合,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体制,如何开发我国西南经济三个任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84年向中央建议建立西南地区经济协作区,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已连续轮流举办了16次协作会议,是国内最有成效的协作区之一。1985年由重庆与武汉、南京、上海建立的长江流域经济协作区,对长江沿线进行流域性的开发起到一定作用。 1988年当选四川省第六届政协主席,他率先向国务院建议"三级负担、两级保险"的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办法。他还连续三年深入一个县调研,总结出县级经济如何走出困境进入良性循环的经验,帮助一个多年财政赤字、长期吃国家补贴的县自力更生摘掉了赤字和吃补贴的帽子。他倡议成立了西南地区政协工作联席会。在全国政协会上组织西南地区委员百人大提案,为促进西南铁路建设,特别是对南宁到昆明铁路的立项与修建作出了贡献。他在任重庆市委书记兼市政协主席时提出:"凡重大国计民生问题,未与政协协商讨论前,市委常委不予讨论。"担任省政协主席后又提出"政协工作要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更能有为"的见解。这两条提法均在全国各地政协引起强烈反响。在全国政协会上提出县级政协不能削弱、更不能取消的意见,获得全国各省、市政协主席的一致赞同。并率先在四川省政协内建立地方政协工作委员会。要求以"开放、开拓、开门"的原则办好《四川政协报》、以搞好各界人士与地方政协的交流。1988年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政协工作的理论思考",经全国政协研究室加上按语:"多有创见和新意,极富启迪......"推荐给全国各地政协。 廖伯康还曾任第三届共青团中央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第十三、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于1995年离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