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起鹤(1924-):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1947年毕业校友 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547
朱起鹤(1924-) | |
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1947年毕业校友 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朱起鹤,著名物理化学家。1924年7月12日生于北京市,1942年秋考入辅仁大学化学系学习。1943年初离开沦陷区到重庆,曾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借读,同年重新考入中央大学化工系,1947年毕业后入北京大学化学系读研究生一年。1948年夏留学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化学系为物理化学研究生,1951年2月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1951年4月任燕京大学化学系讲师,讲授物理化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讲授无机化学。1952年12月调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物理教研室副教授,负责普通物理等课程的教学。1962年春升为教授,并调任二系副主任。1964年初调回物理教研室任主任。1966年任基础课部副主任。1970年哈军工分解并且大部分南迁,朱起鹤暂留哈尔滨军工留守处,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激光研究室协作,进行激光技术研究。1976年春调任长沙工学院教授,进行激光应用研究。1978年初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新技术新原理研究室主任,负责超导磁体、超导微波腔和激光加速粒子等研究。1981年底调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负责创建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研制大型分子束实验装置,并开展分子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199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起鹤是国家攀登计划"八五"项目"态-态反应动力学和原子、分子激发态"的首席科学家之一。他负责培养核武器设计和核爆炸测试人才,参加领导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核动力系统的研究设计工作。曾对研制高精度透射率反射率测量仪,激光打孔机、激光扫描检纸机和激光测量仪器等项目,都取得显著的成绩。 朱起鹤在高能物理所工作期间,负责3项新技术新原理的研究课题。后来高能物理所的质子加速器方案下马,改为建造电子对撞机,并且撤消了新技术新原理研究室,他遂提出脱离高能物理所。 1981年底朱起鹤调至化学研究所,负责创建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部份)。他配合黄寿龄教授,研制"束源转动式分子束激光裂解产物平动能谱仪"。鉴定时被认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上述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还研制了激光光解时间分辨红外发射谱仪、磁瓶式光电子飞行时间能谱仪、原子团簇串级飞行时间质谱仪和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仪4台大型实验装置。不仅建成了高质量的实验设备,而且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 在新建的实验设备上,已进行了重大基金和攀登计划的很多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例如:利用时间分辨红外发射谱仪,对大气化学中造成臭氧O3消融的NOx循环进行了探索。利用飞行时间质谱和光电子能谱,研究分子的共振多光子激发、电离和解离。在利用串级飞行时间质谱仪进行的原子团簇实验中,首次发现了一类新的含氢碳原子团簇,并根据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提出了这类含氢碳原子团簇的筒状结构。这一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著名科学家例如C60的发现者美国Rice大学Smalley教授的高度评价。还研究了15种过渡金属与硫组成的二元团簇,对其形成机理、组份规律、稳定性和激光光解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提出了多种团簇的结构模型,这些研究结果具有较大的创新性。 1987年朱起鹤被邀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李远哲实验室工作半年。他成功地得到碘甲烷在248nm光解后甲基伞形振动能级清晰可辨的高精度平动能谱,并发现C-H键伸缩振动的激发。这一重要的研究结果,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 在近几年中,朱起鹤还新建立了研究超快化学过程的飞秒激光系统,研究了在溶液中染料分子在电子激发态上的振动弛豫,以及卟啉、酞菁衍生物分子在电子激发态上的超快演变过程。 (为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