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李坪(1924-):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47年毕业校友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24827

李坪(1924-)
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47年毕业校友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坪,著名地震学家,1924年3月出生,湖北省大悟县人,194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
1959年他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调到中科院地质所工作。不到两个月时间,所里就有为配合有关长江三峡的开发建设的大任务,上级要求李坪到三峡去开展有关"长江三峡地区的地壳稳定性和地震危险性"的研究。接到任务后,他十分激动,因为知道美国的大开发是从TVA(田纳西开发计划)工程开始的,而我国的YVA工程(扬子江开发计划)现在也要启动,并以自己能参加这项伟大的建设事业而感到自豪和光荣。
李坪所在的地质考察队几乎每天都出没在高山深谷中,攀登陡峭的山峰,查勘地形地貌。因为职业的特殊,再加上遇上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没有交通工具,生活极其艰苦。每月只有27斤定量粮食,而每天却要步行上百里,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大伙儿没有一句怨言,却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当时,是建设新中国燃起了大家心中的希望,为理想而战,不辞辛苦。风景如画的大自然给了他奋斗的动力,一路高歌,居无定所,经常露宿野外,遭遇老虎、蟒蛇是常有的事,有一两次差点儿丢了性命,虽知危险无处不在,但从未退缩过,勇敢地向一个个危险发起了进攻,巧妙地躲开老虎。蛇经常成为丰盛的晚餐。吃着蛇肉,沐浴着壮观的晚霞,千里江陵,滔滔江水奔流而过,顿时心情豁然开朗,腿不酸了,人不累了。更令他兴奋的是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弄清楚了三峡的地质地貌。
通过研究发现:三峡工程要建的大坝正好位于一个60km×120km的巨大断块(黄陵断块)的近中央部位,断块被活动性断裂带所围绕。研究表明,断块与断块之间地壳较为活跃,存在活动性断裂带,这样的交界处容易发生强震,而断块内部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强震,三峡坝区未来受地震的影响,主要来自断块外围活动性断裂带的活动,而距坝区最近的活动性断裂带也有20公里,他知道每相距10公里,地震的烈度就相应的减少1度。更凑巧的是,三峡大坝底部是古老的花岗岩岩体,花岗岩岩体本身有较好的减震作用。另外,三峡坝区历史上地震活动水平较低,较少发生强震,基于这些认识,他认为三峡坝区地壳稳定性好,即使外围发生强震,基本烈度也不会大于7度,而我们建造的高标准大坝其抗震能力大于7度。所以,大家可不用担心地震会对三峡大坝造成威胁。
李坪一直都在关注三峡,关注三峡工程。这里不仅留下了他的足迹,且有他太多的回忆,更重要的是这里留下了他最初的梦想和殷切的期待。因为三峡工程联系着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李坪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地震局和地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在地震构造方面的研究为我国许多重大工程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李坪在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光荣  林志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