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恩泽(1924-):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1946年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465
闵恩泽(1924-) | |
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1946年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闵恩泽,著名化工学家,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开拓者之一。1924年2月4日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1946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同年在上海第一印染厂任助理员。1948年3月,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学位,当年即获硕士学位,并获得攻读博士学位奖学金,1951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纳尔科化学公司副化学工程师、高级化学工程师。 1955年底回国,分配到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筹建处,1956年他开始研制用于炼厂裂化气中烯烃叠合生产汽油的磷酸硅藻土催化剂。通过几年来终于开发成功了混捏-浸渍法制备"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荣获1961年国家创造发明奖。1962年该催化剂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60年代,当时生产航空汽油的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所需的小球硅酸铝催化剂全部从苏联进口。经过努力,他们终于在1964年7月试生产成功,保证了我国航空汽油的生产的需要。闵恩泽还负责开发用于流化床催化裂化工艺的微球硅酸铝催化剂,尽快建成工厂。他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原料易得,建设周期要短的基本思路,选择了硫酸五步法,开始了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研究。1965年兰州炼油厂建成投产,成为一座8000吨/年的微球硅酸铝催化剂制造工厂。此外,他还负责了铂重整催化剂的中型试验,并于1965年建成投产。 70年代闵恩泽参加了当时石化部组织全国科研力量进行的钼镍磷加氢催化剂的会战,他提出了方案,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开发了自己的专利技术,如田菁粉助挤剂,获国家发明四等奖,整个催化剂工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从1980年起,闵恩泽担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还兼催化剂研究室主任。他领导研制了高强度、低成本的半合成分子筛裂化催化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指导研制成功了一氧化碳助燃剂,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参加领导了"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国家计委攻关项目,整个项目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指导研究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制备规律,开发成功高脱氮活性的RN-1催化剂,1989年获中国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专利金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结合我国石化工业的长远发展,闵恩泽确定了在新型分子筛、非晶态合金、杂多酸等催化材料领域开展导向性研究。经过十年多的努力,已申请中国专利80件和国外专利5件。基于对分子筛成胶局部环境、液相抽铝补硅机理和异晶导向合成等研究获得的新科学知识,开发成功并已工业化的有下列创新技术:NaY型分子筛高效合成新工艺;SRNY型分子筛,获1995年国家发明二等奖;ZRP型分子筛,被评为1995年度国家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闵恩泽还指导过重油催化裂解制烯烃的初期开拓性探索,后来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重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工艺,获1995年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国内已工业化生产,并已向国外转让成套技术。"九五"期间,闵恩泽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石化总公司联合资助的"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化学工程"重大项目。 由于闵恩泽的卓越贡献,他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在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9年和1995年被评为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授予杰出校友奖;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获中国石化科技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并被誉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 (傅军 杨华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