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祖庆(1924-):国立南京大学机械研究所1951硕士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1409
曹祖庆(1924-) | |
国立南京大学机械研究所1951硕士毕业校友 |
曹祖庆,1924年1月出生于江苏高邮。1946年5月毕业于厦门大学机电系,获工学士后留校任教。1948年9月考入中央大学机械研究所,1949年9月兼任助教,1951年获工学硕士后留校,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52年成立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以来一直担任汽轮机方面的教学、工程实践与研究工作。 1960年起,参加教研组承担的大机组运行方面的课题研究:1960年参加600MW机组的启动方式和当利用抽汽为汽源的小汽轮机拖动给水泵,在工况变动时,确定抽汽压力的改变与给水泵功率的变化基本相适应;1962年阐明汽轮机采用滑压运行时对再热器的设计、再热汽温调节影响等工作,使教研组在国内大机组运行中占有一席之地。1961年教育部将全国各校所用专业课讲义进行评选,他编著的《汽轮机原理》中选,经补充修改后于1963年出版,成为我国解放后第一部国内编著的《汽轮机原理》统编教材。与此同时出版的有陈来九的《热力设备自动调节》,龚家彪的《热工测量及仪表》,范从振、章臣樾的《锅炉设备》,均作为全国统一教材,占全国该专业专业课教材的80%,奠定了南工热动专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1964年参加研究生指导工作,研究课题为汽轮机调速系统动态特性试验台,研制用真实调速系统,将拖动用的电动机特性改造为模拟汽轮机转子。此方案后为国内大汽轮机制造厂采用。 1963年起参加关于热电厂主要设备数学模型的研究和上海南市发电厂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研究(以后发展为望亭发电厂300MW机组计算机控制)。70年代后期参加125MW机组全工况仿真培训机的研制工作,教研组承担建立数学模型,后获得华东电管局一等奖,电力部二等奖。 由于国内中小型效率较低的小凝汽式机组较多,将被淘汰。为着解决这些机组的利用,于1976年开始研究将小凝汽式机组改为背压式供低压工业用汽;及在汽缸上开孔将凝汽式机组改为抽汽机组供工艺用汽;恶化真空将凝汽器改作补水加热器、或向外供工业用热水,在1500kw至25000kw国产各种类型机组都有应用,其原理及工艺在国内得到普遍推广,得到很好的经济效益,获省科技二等奖。 为利用低温热能提高热能利用率,与苏州制冷设备厂合作研制低沸点工质透平,1981年通过省化工厅、电力局和高教委联合鉴定。 随着国内大容量、高参数再热机组的增加,以及保温材料和保温技术的改进,突出问题是停机检修时等待机组冷却降温时间长,可达五天至七天,降低机组利用率。因此,提出停机后采用通入温度可调的压缩空气进行强迫冷却,可将冷却时间缩短至32小时以内。此方法在国内50MW至600MW各种类型机组上应用,在国内被普遍采用,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曾获得省二等奖。 在90年代后期,随着电网变大,峰谷差增大,大机组参加调峰问题突出,再热汽温上升过慢为限制调峰启动速度的一个主要原因,经研究后提出再热汽温负匹配方式启动,在125MW及在亚临界和超临界300MW机组上应用,均得到成功,正在国内得到推广。 "文革"后,他参加重新编写了第二轮通用教材《汽轮机》及《汽轮机原理》(编写量占40%以上),后者获水电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热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后一直挂靠在我校,他一直任汽轮机教学组组长,曾任副主任委员(陈来九为主任委员)。他编著研究生用的《汽轮机调节动态特性》及《汽轮机变工况运行特性》1993年出版,后者获电力部教材一等奖,国家教委教改成果二等奖。最近出版了《大型汽轮机组典型事故及预防》一书。 1984年该专业被批准为电厂热能动力及自动化博士点,作为学科带头人的他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85年他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程热物理及动力机械学科评审组第二届成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