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树和(1923-):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1946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6570
戴树和(1923-) | |
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1946年毕业校友 |
戴树和,著名化工学家,教育家,1923年生于北京,原籍江苏如皋,1946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他先后曾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任教。现任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系主任。他曾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二届成员、通讯评议组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机械学会第二、第三届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在国际上,他曾是国际压力容器学会理事、国际压力容器学会第六届年会技术委员会主席、亚太地区压力容器学会理事。他还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压力容器与管道技术委员会委员和英国出版的《国际压力容器与管道学报》编委。曾当选为江苏省第七届政协副主席和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江苏省委员会主委、名誉主委。 化工机械作为化工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50年代在我国创立。当时,戴树和受高教部委托与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师一起制订化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他与余国琮院士等合编的《化工容器及设备》一书被评为国家优秀教材。在戴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南京化工大学建立了化工机械学科全国最早的三个博士点之一。在学科发展方面,他在60年代小化肥改造,70年代引进大化肥的建设至80年代化工设备可靠性的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几十年来,他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78年,石油化工部在大庆召开的英模表彰大会上,授于戴树和"全国化工战线学铁人标兵"的光荣称号,从此他被誉为"铁人教授";1983年,江苏省化工学会授于他"对江苏省化学化工事业重大贡献奖";1985年,他又当选为"全国化学工业劳动模范"。 1980-1982年间,戴树和应邀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从事断裂力学裂纹尖端无位错区的研究,其科研成果被认为是对权威的BCS理论的重要修正。1984年至1986年间,他先后三次被载入美国的《科技前沿名人录》、《世界名人录》和《当代科技名人录》,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戴树和现在年近八旬,为了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仍充满活力,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继续奋斗。1995年以他为项目负责人的《化工设备可靠性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的科研成果《化工设备事故预测技术的研究》又获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再次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戴树和坚持教书育人,为培养一代新人不遗余力,目前他仍担任着7名博士研究生和多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他治学严谨,1993年被省教委授予"教书育人优秀研究生教师"称号。他执教近50余年,为人师表,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许多学生已担负重要职责,其中不乏院士、教授、博导等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戴树和被他的同行誉之为既是化工机械学科的拓荒者又是不懈的创新者。中国化工报誉之为我国化工设备可靠性工程分析的奠基人。 1992年金秋之际,中共中央江泽民总书记收到了一部凝聚着中华儿女心血写成的专著--《可靠性分析在工程中应用》(英文版)及该书内容的中文选译本。这部由美国VNR出版公司出版的书的扉页上,写有"献给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表达了该书作者--戴树和的拳拳爱国之心。在收到这部赠书的十多天后,江总书记通过有关部门向作者表示感谢。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杯,戴树和受到很大鼓舞,感到由衰的欣慰和感动。 |
| |